秦灭六国真的是因为他们咎由自取吗 这种说法正确吗

日期:2023-11-03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还不知道:秦灭六国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战国后期形势图

  杜牧 《阿房宫赋》的最后一段写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意思是秦灭六国,是六国自取灭亡,不怪秦国的虎狼之师;秦朝的灭亡,也不是因为陈吴刘项等人揭竿而起,而是因为秦朝自取灭亡。在杜牧的观点中,秦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秦王扫六合之后,不爱六国之人(实际上是连秦国人也不爱),那么六国被秦消灭,为什么也是咎由自取呢?

  北宋时期形势图

  之前文章中,国史君(国史通论)曾讲到在汉人建立的政权中,宋朝国祚仅次于汉朝,但是汉是“强汉”,而宋却是“弱宋”,在与辽、西夏、金等政权的对峙中,宋朝在武力上常常处于劣势,于是不免有割地赔款的情况,在这种背景下,北宋文学家苏洵曾经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政论文《六国论》。

  商鞅雕塑

  由于苏洵的主要目的是借古讽今,所以他主要站在最终灭亡的六国的角度。开篇便点明主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秦国在立国之初曾经非常弱小,甚至中原各诸侯国会盟的时候,秦国都没有资格参加,但是后来秦国经过数代君王的变革,逐渐走向富强之路,跻身于战国七雄之一。尤其是秦孝公采用商鞅变法之后,以战士取得敌方首级数量为封爵的唯一指标,秦国人从此成为“怯于私斗而勇于公战”的“虎狼之师”。在这种情况下,六国“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争相“抱薪救火”般地割地赔款,“以求一夕之安寝”,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六国从此一蹶不振,终至覆灭。

  秦灭六国次序

  汉朝贾谊也曾经在《过秦论》中提到与“弊在赂秦”类似的观点。他说经过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四代君王励精图治,秦国已经让山东六国非常恐惧,并且开始“会盟而谋弱秦”,当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对于山东六国来说,当时形势一片大好,并且六国人才济济:“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他们曾经“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但六国内部离心离德,并且内耗严重,当他们连兵西进之时,却逡巡不前,互相扯皮,几乎没有取得什么进展。

  秦始皇雕塑

  由此看来,以六国之地、之兵、之民、之人才、之补给……联合起来定胜于秦国十倍,但当时六国对抗秦国,恰似于一只羊领导一群狮子与一只狮子领导一群羊的区别,所以,六国之败,很大程度上是败给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