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03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小编整理了“宁波”这个名字的由来给大家详细说明一下,快点来看看吧。
布袋和尚这个名字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如果是喜欢武侠的朋友肯定第一时间想到《倚天屠龙记》里的五散人之一的布袋和尚说不得,看过小说和电视剧的人都知道;如果是深度研究佛教的,也能知道布袋和尚和弥勒佛的渊源,而对于很多奉化人来说,布袋和尚更广为人知,因为在奉化的雪窦山,有布袋和尚弥勒佛的道场。
布袋和尚历史上确有其人,他跟济公一样,都是这样历史上有名的奇僧,现在我们进入很多汉传佛教的寺庙,都能看到大肚弥勒佛的像,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学习包容。这个弥勒佛的形象就是从布袋和尚演化而来。
关于布袋和尚的纪录并不多,关于他的传说却不少,关于布袋和尚的身世也有传说,传说唐朝时,明州奉化的龙溪上漂着一捆柴,柴上有一幼儿,有恻隐之心人将其救起,只见孩子圆头大耳、眉清目秀,对人咪咪发笑,人们爱不释手,把孩子抱回家来。给他取名为“契此”,由于长在长汀村,故号“长汀子”。后来,这孩子长大剃度到香火鼎盛的岳林寺。出家后,他总随身带着一个大布袋,人称“布袋和尚”。
这听起来跟唐僧的桥段有点像,不过救起唐僧的是和尚,而救起布袋和尚的则是奉化的村民,布袋和尚长大后还是出家,说明跟佛有缘。
而在书中的记载,却没有记载布袋和尚的身世,较早记载布袋和尚的当属《宋高僧传》与《景德传灯录》,大概记述了布袋和尚的怪异行为。
布袋和尚名契此,这肯定不是他的真名,真名是什么无从得知,是明州奉化人,也就是现在的宁波奉化,布袋和尚大腹便便,皱着眉头疯疯癫癫,说话也语无伦次,喜欢背着个布袋, 任何地方都可以睡觉,经常乞讨,所有的东西都放到布袋里,却从来没见他取出来过。
布袋和尚经常与十八个孩子追逐嬉戏,却没有知道布袋和尚从何而来,要到哪里去,更神奇的是布袋和尚在下雪的时候身上没有雪,下雨的时候穿草鞋,天晴的时候却穿木屐,预言仁德祸福都非常的灵验。
据说布袋和尚曾经到福建化缘,化来了一袋木材,从岳林寺的井里冒出来,取之不竭,于是岳林寺香火日益旺盛,附近老百姓都认为布袋和尚有神奇的佛法,这个桥段跟济公和尚的传说也相似,只不过寺庙不同而已。
贞明二年(916)他端坐于奉化岳林寺东廊下盘石上,说偈语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偈毕,安然而逝。至此,老百姓才醒悟明白过来,布袋和尚原来就是弥勒佛的化身。
虽说大家都认为布袋和尚是弥勒佛的化身,但还没有走进寺庙,布袋和尚死后,他的神奇依然存在,他死后,寺僧为他造塔葬于寺西,起名为弥勒庵。
虽然布袋和尚已经圆寂了,但是在其他州县又看见如契此和尚模样的弥勒佛,背着袋子前行。就连泉州莆田县令王仁煦也曾经亲眼看到契此和尚在福建行走,而且得其手写一褐,背面书九字,云:“不得状吾像,此即是真。”与示寂褐相为符合。
老百姓听说以后,都奔走相告,纷纷将布袋和尚像画在佛殿上,《宋高僧传》也有明确记载称:“后有他州见此公,亦荷布袋行。江浙之间多图画其像焉。”
布袋和尚也就是弥勒佛的造像也逐渐得到了老百姓和僧人的认可,于是将布袋和尚的大肚弥勒笑佛,塑于寺庙天王殿正中,供人顶礼膜拜,全国皆效仿,到北宋时,契此和尚的声名更加显赫,以至受到皇帝认可,“元符元年(1098)赐号定应大师;三年祥光现于葬所,得锡杖净瓶,邑人建阁藏之。崇宁三年(1104),赐阁名崇宁。
人们都对弥勒佛充满了尊敬,但是有一个皇帝却十分害怕,也因为此而改了一个城市的名字。
话说朱元璋得到天下与明教有脱不开的关系,虽然朱元璋通过手段来撇清与明教的关系,但是却留下了不少线索。
朱元璋最后当上了皇帝,深知宗教的力量,尤其是弥勒佛还有未来佛的隐喻,为了消除隐患,下诏禁止弥勒教、明尊教等民间教派,宣布其为非法,用严厉的手段处罚信众。
而针对弥勒佛诞生的明州奉化,朱元璋也进行了更名,更名为宁波,取“海定则波宁”之义,其实朱元璋担心的是明教和弥勒信仰对大明王朝的统治,朱元璋也是用心良苦。
不过布袋和尚的弥勒佛并没有受到影响,依然在天王殿中坐着,他和煦的笑容向世人传达一个理念: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