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的灭亡不能只怪司马衷,整个地主阶级都难辞其咎

日期:2023-11-01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司马衷,接下来听听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

  说到中国古代让人瞠目结舌”的神逻辑,怎么少得了那句“何不食肉糜?”但笔者今天并不是要嘲笑说出这句话的司马衷。

  作为西晋的第二位皇帝,晋惠帝司马衷在位17年,当了17年傀儡;他被老婆控制、被兄弟叔伯们要挟,八王之乱如火如荼上演时,他就像一块橡皮泥一样被人肆意揉捏。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司马衷在官修史书中几乎毫无存在感。少见的几次细致描绘,则集中于记录他的“脑残”言行。不过这得从西晋遭受的各种天灾人祸说起。

  从立国之初,西晋王朝的运气就不怎么样。从晋武帝司马炎在位期间,频繁发生日食等异象,每隔几年就出现肆虐各州的大洪水,蝗灾,鲜卑、匈奴、西羌、氐人等内附少数民族的反叛此起彼伏......各种状况频发,再加上仍旧割据东南的孙吴政权,司马炎真心不容易。

  不过还好,此时的司马炎正值巅峰状态。手下人拍他马屁:“聪明神武,有超世之才”,就前期表现来说,他确实配得上这个评语。他在经济上实行了“户调式”,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设立“常平仓”,稳定粮价,打击投机倒把囤积居奇;军事上积极平定秦凉,安抚边境,并且在公元280年仅耗时4个月就拿下东吴、结束了近百年的分裂局面。“太康盛世”的出现,让司马炎颇受赞誉。

  但在此后,司马炎就开始走下坡路。他生活奢侈腐化、贪恋女色,宫中姬妾近万人;对官员过于宽仁,各级官吏斗富成风、争相骄奢,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这都为西晋后来的衰落埋下了隐患。

  此外,他在位时的两大决定,进一步注定了西晋王朝的悲剧:

  一是复辟分封制,让宗室子弟掌握兵权;

  二是被“好圣孙”迷惑了双眼,选用司马衷当接班人。

  公元290年,司马炎去世,司马衷即位。同年,围绕着“谁来掌控傻皇帝”这一极具诱惑力的目标,外戚杨骏、皇后贾氏、司马宗室诸王开始了第一阶段的博弈、火并。

  而好巧不巧,曾经被司马炎扛过去的天灾,此时再度升级来袭

  从公元293年起,冰雹、洪水、火灾、旱灾相继爆发,随之引发了大面积的饥荒与瘟疫。公元294年:“是岁,大饥”;公元296年,“关中饥,疫”;公元297年,“疾疫”,米价暴涨;下一年,五州大水。

  每当灾害大面积爆发之时,也往往是民间动乱频起之际,匈奴、马兰羌、卢水胡、氐人齐万年等相继叛乱。依靠着多年来积累的殷实家底,到了公元299年,西晋王朝再度暂时将这些“人祸”镇压。

  但有很多问题,仅靠武力是解决不了的。面对愈演愈烈的天灾,此时的西晋王朝已经失去了及时赈济、挽救的能力与机制。

  我们常说封建时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很多,与咱们今天话题有关的主要有两方面:

  其一,在以农业生产为根本的封建时代,王朝的繁荣,是建立在对农民的剥削之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限制,决定了不存在“共同富裕”;即使在“盛世”,底层百姓的标准也仅仅是“吃得饱”而已。

  其二,在靠天吃饭的古代,农业的抗灾能力极为薄弱,导致农民的生存基础毫无保障。

  而区分盛世与乱世的一项重要标准,就是面对天灾来袭时,统治者对百姓的态度和处理方式。让笔者印象最深的是汉、隋、唐三朝:

  汉武帝即位之初,承接文景之治的富庶,可谓国力爆棚。但在他上任的第三年就爆发了大饥荒,甚至“人相食”。

  这很出乎我们的意料:“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的汉王朝,竟然没粮食救人?

  还真的没那么容易。

  首先,太仓有粮,不代表老百姓家有足够余粮;

  其次,古时信息交流方式落后。受灾的信息传递到中央,皇帝与大臣做决定,其后决定赈灾,这个过程客观上耗时甚久,很多人扛不住就只能饿死;

  其三,运输技术落后。运量最大的是水路,但并非每个地区都有这条件;陆路运量低,甚至还不够运输人员的口粮。

  因此,强盛的王朝之所以赈灾能力强大,是因为有相对清廉的政坛,皇帝清醒、大臣忠直、决策顺畅,不会出现推诿扯皮、雁过拔毛、发国难财的现象;有完善的运输体系,各地粮仓保证可以正常运转,将老百姓的损失降低到最小范围。

  在隋文帝时期,隋王朝在各地设置了“义仓”,太平时期经常派正直的官员前去巡查;灾害爆发后,隋王朝上下迅速做出反应,及时开仓赈灾;为了解决运力不足的困难,隋朝两任皇帝大修运河,同时主动出借骡马等牲畜,鼓励百姓前往富庶的东南“就食”(差不多是要饭,但能保证饿不死人)。

  而李世民在位初期,也连续多年爆发了蝗、水、旱灾,好在当时的朝廷,堪称中国历史上最高效、清明、务实的执政集体,甚至连李世民本人也以身作则、亲临第一线。史书称,百姓虽四处奔波求食,但人心安稳、毫无怨言。

  说这么多,就是为了对比、凸显司马衷时期的荒唐。这时的西晋王朝,是什么模样?

  多年来,西晋当权者阶层中兴起了一股极度骄奢之风,王恺、石崇公开比富;大臣何曾每天吃饭用一万钱,他的儿子何劭一天二万钱......那时的西晋地主阶级,以骄奢淫逸为荣、以艰苦朴素为耻,而为了维持这种高消费,他们公然买官卖官、横征暴敛、兼并土地,整个社会对此习以为常,鲁褒的《钱神轮》,将那个“一切向钱看”的时代刻画的入木三分

  总而言之,藩王醉心于权力争夺,对民间疾苦毫不上心;官员贪腐成风,士大夫明哲保身、各扫门前雪;整个统治阶级关心的只是自己和自己家族的利益,办实事的人才几乎在内耗中被消磨殆尽,这就是西晋执政者的状态。

  而皇帝呢?极端昏聩、失去了对朝廷上下的控制。因此就出现了文首的那个场景:

  时天下荒馑,百姓饿死,帝闻之曰:“何不食肉糜?”

  有肉吃还会饿死吗?

  天灾不断,瘟疫流行,西晋底层百姓要么大批死亡,要么被迫流离失所。就在公元298年,即第二阶段“八王之乱”爆发的前一年,大量流民被迫涌入相对富庶的益州,其中既有汉人,也有氐人。面对官员的强取豪夺与凌辱,氐族豪杰李雄、李特兄弟反而成了这些可怜百姓的依靠,最终,李氏兄弟在这个过程中崛起,诞生了第一个五胡十六国政权:成汉。

  但西晋统治者对此毫不在意。公元299年,新一阶段的八王之乱爆发,这一阶段持续7年,大量藩王、官员及精兵猛将死于内耗之中,西晋朝廷的实力逐渐被削弱、公信力逐年下降、对天下的掌控力随之下滑,社会正常生产秩序被破坏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流民更多、野心家相继崛起、各民族纷纷自立门户,随着匈奴刘渊家族的致命一击,西晋王朝迅速走向了崩溃。

  对于两晋的统治者司马氏,我们常戏称:这个家族的智商,都被司马懿提前透支完了,这句话很大程度上正是讽刺晋惠帝司马衷。但借用一句俗语:“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我们不能只嘲笑本身能力不足的司马衷,持续近三百年的中原混乱,整个西晋地主阶级都难辞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