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01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很多人都不了解三家归晋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无数的三国英雄在这浪花当中走向了人生的尽头,就连到了最后争斗了大半个世纪的魏蜀吴都被晋王朝给灭了。作为晋王朝的实际“开国皇帝”——司马懿又是如何力压这无数英雄成为最终的王者,而他的晋王朝又是如何一步步的蚕食曹魏的势力,最终还实现“三家归晋”。
“剩”者为王,拼的不是智慧而是谁的命更长
三国时代,是古代一个人才高产的时代。自东汉末年,董卓入京起,群雄崛起,文人武将各显其能。在这么多的文臣武将当中,不乏郭嘉、庞统这样的超级谋臣,也不乏周瑜这样文武兼修的国之支柱。跟这些能臣良将比起来,司马懿的智慧实在算不上是最高的,更直观的对比便是诸葛亮。
在魏蜀争霸当中,诸葛亮多次戏耍、击败司马懿,如果不是蜀国综合国力不济,说不定诸葛亮的北伐早就成功了。但是即便是再聪明的诸葛亮,最终都敌不过司马懿,并不是智慧上的差距,而是在于诸葛亮在生命上耗不过司马懿。五丈原吐血身亡的诸葛亮,在临终前应该想起了那句歌词“我真的好想再活五百年”。可惜这一切都是命,随着东汉末年那一批老一辈的文臣武将的相继去世,此时六七十岁的司马懿成为了魏国的主宰。
除了生命更长之外,司马懿能够“建立”晋王朝还与其性格息息相关。在司马懿身上有几个性格是他成功的关键。
其一,韬光养晦。在三国那个“衣冠不能自安”的年代,如何能在这乱世当中存活下来是一门很高的艺术。特别是在爱才如命又多疑好杀、“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曹操门下,这些身怀绝技、胸有韬略、腹有良谋的人能受到重用,同时也可能因为一点点错误而命丧刀下。华佗、杨修之死,让年轻的司马懿深有感触。为了能够活下去,司马懿只能韬光养晦、深藏不露。
到了曹芳时期,司马氏与曹爽争权的关键时刻。为了取得最终的胜利,司马懿不惜装病,史载:“持杯饮粥,粥皆流出沾胸”,以至于曹爽都认为司马懿“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在后来的高平陵之变当中,司马懿一改往日的病恹恹,生龙活虎的发起了这场政变,拿下了曹魏的实际控制权,为晋王朝的建立奠定基础。
其二,隐忍等待。比起韬光养晦,隐忍是一种更高的境界。因为韬晦是客观环境催逼下的迫不得已,而隐忍是主观意志要求下的自我压抑。隐忍者都在等待时机,一旦时机来临,便爆发出磅礴之势。曹操在世的时候,因为“三马同槽而食”的疑梦,所以司马懿不敢出头,时刻隐忍着,直到曹丕继位,司马懿才显露才华。
最能体现司马懿隐忍的一件事,便是诸葛亮的“巾帼妇人之饰”的侮辱。史书曾载,诸葛亮为激司马懿出战,派人给司马懿送来“巾帼妇人之饰”。这在古代乃奇耻大辱,连司马懿属下军士都忍受不了,而司马懿却不为所动,继续坚壁据守。
其三,谨慎处事。我们都知道诸葛亮是个小心谨慎的人,但是与司马懿比起来,那可算是小巫见大巫。《三国演义》里面的空城计虽然是杜撰出来的,但是却是现实当中司马懿的性格体现。空城计里面的诸葛亮,面对司马懿大军压境,坐守空城、焚香弹琴。而提军十万之众的司马懿谨小慎微,竟然连试探一下都不敢,后军当前军,即刻撤兵。其谨慎的性格可见一斑。
其四,当机立断。史称司马懿“雄略内断,英猷外决”。处事果断,善于把握机会是司马懿的一大优点。关于司马懿的当机立断,从讨孟达一仗可以看出来。当司马懿看到了孟达有了反叛之心后,面对诸将的劝谏,司马懿当即说出了:“此其相疑之时也,当及其未定促决之”。随即派兵出发,原本一月的路程,司马懿率大军八日到达,孟达来不及反抗,很快兵败被杀,真是“兵动若神,谋无再计”。
还有就是高平陵之变,当时曹爽已经力压司马家许久,司马懿本人也行将就木。但是当他看到曹爽外出前往高平陵拜祭魏明帝后,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隐忍多时的司马懿一改往日病态,内心排山倒海之势立时显现,仅以三千甲兵就很快控制住了朝廷,最终成功的夺取了政权。
可以说,司马懿的成功不是偶然的,除了他的长寿之外,更重要的是他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