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01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主父偃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臣结发游学四十馀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厄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
公元前126年,大汉名臣主父偃,因为收受贿赂、残害皇族,被汉武帝下令处死,并夷灭三族。上面这段话,就是主父偃在死前不久的最后自白。
说起主父偃,我们一般会想到,千古第一阳谋——推恩令;以及一年之中得以四次升迁(一岁中四迁偃)的官场升职奇迹。可是,很多人却不知道,主父偃的前半生可谓穷困潦倒,不值一文。
史书记载,主父偃出生于齐国临淄(今山东临淄)。家境贫寒,早年间学习纵横之术,后来又专研《周易》、《春秋》、等百家之言,可以说是一个学惯古今的能人。可惜,却没有人赏识。
史书上是这么描写,主父偃的早期的经历的:
游齐诸生间,莫能厚遇也。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於齐。家贫,假贷无所得,乃北游燕、赵、中山,皆莫能厚遇,为客甚困。
在学业初成之时,主父偃首先想到的是“报效自己的祖国”——齐国,可是不仅没有人重视他,反而可能是因为“木秀于林”的缘故,齐国的所有士子儒生都在排挤主父偃。
没有办法,主父偃决定离家远游,到外面一展平生所学。他先后去了燕、赵、中山等地,得到的依然是别人的冷眼相看。
这个时候的主父偃已经年过四十,在古代已经是含饴弄孙的养老年纪了。可是,满腹才学的主父偃却还在人海里浮沉。他内心的苦闷与悲愤,可想而知。
主父偃肯定是不认识毛不易的,但是他绝对有过这样的反问:像我这样优秀的人,本该灿烂过一生,怎么四十多年到头来,还在人海里浮沉?
于是,已经过了不惑之年的老男孩主父偃,不远千里,只身来到大汉国都长安,寻求人生最后的繁华。万幸的是,经过不懈的努力之后,主父偃的一身才学,终于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认可。
史书记载,主父偃向汉武帝上书治国九策,其中八件事都被定为律令,可见其真才实学。从此之后,推恩令、迁徙豪强令、力劝汉武帝设立朔方郡,一件件、一桩桩国之大事,汉武帝都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他的恩荣宠幸冠绝诸卿。
一个满腹才学的贫寒之士,一个备受嘲讽与排挤的热血士子,蹉跎四十余年,突然间发迹。主父偃的心理反差之大,可想而知!
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作死之路。他不仅大肆贪污、受贿,还一心念着“富贵还乡”!在主父偃的的心里,一直“念念不忘”自己的故乡齐国——当然备受屈辱的他,决定在那里讨回一切。
元朔二年,主父偃向汉武帝告发齐王“淫乱”。对于齐国这个丰腴之地,汉武帝垂涎已久,于是他趁机册封主父偃为齐国国相,查处齐王不伦之事。
主父偃到齐国后,召来了自己的故旧亲朋,给予他们五百金的赏赐,然后大声叱骂道:“当年我贫困潦倒时,亲兄弟都不给我衣食饭菜,;我凭借才学去谋求职位,你们这些宾客却不让我进门。现在我做了丞相了,你们又不远千里来迎接我。真是小人!从此以后我和你们再没有任何交情,你们不要再来找我了!”
看看,看看,多么的颐指气使,多么的“扬眉吐气”,多么的六亲不认。齐王一看这架势,自度不得脱罪,于是自杀。汉武帝撤销齐国。
其实,在“报效”自己的祖国之前,主父偃早就开始了复仇之路,当年那个让他同样受尽屈辱的燕国,早就由于主父偃告发,而遭殃了。
当齐王自杀的消息,传播开来以后,赵王坐不住了。因为当年侮辱主父偃的诸侯国,就那么几个,扳着指头算,也该轮到自己了。
于是,赵王趁着主父偃不在京师的时机,向汉武帝上书告发,主父偃“收受贿赂、残害皇族”。这时候,恰好齐王自杀的消息传到了京师。于是,主父偃被下狱治罪。
刚开始的时候,汉武帝并没有想着要杀了主父偃,毕竟汉武帝还算是个爱才的君主。可是,后来御史大夫公孙弘进言道:“齐王自杀,陛下您得到了齐国的土地。主父偃是这件事的直接操作者,不杀他,无法向天下人交代!”于是,主父偃被诛灭三族。
结语: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出色的阳谋大师,主父偃本可以凭借“推恩令”一策,就名垂千古!怎奈他早年的经历对其性格造成了无法挽回的伤害,功成名就之后的他,疯狂敛财、睚眦必报,虽然他也意识到了,这样做的不妥之处(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但是,他还是一意孤行。因为他觉得:轰轰烈烈的活一场,才不枉此生(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