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作为战国时期的霸主之一 最后为什么会被三家瓜分

日期:2023-11-01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三家分晋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韩、赵、魏三国为诸侯。公元前376年,韩、赵、魏瓜分了晋国的土地,其国君被废为平民。自此,曾经在春秋历史舞台上成为霸主的晋国,彻底灭亡。

  那么,为何曾经出过霸主的晋国遭到了如此的下场,曾经有过城濮之战辉煌的晋国又为何会被三家瓜分?

  为什么被分的是晋国

  如果说周天子权威衰落代表着这个国家政治权力的动摇,那么在一个诸侯国内,国君权力被架空,也表明这个国家也将发生大的变动。这一点,在当时的晋国尤为显明。在春秋晚期,晋国的主要权力由国内六位卿大夫主要掌控,他们分别是赵、魏、韩、范、智和中行。等到了晋出公17年时,六位权力掌控者变成了四位。在他们中间,智氏的负责人智襄子,非常想吞并剩下三家,然后独享晋国的大权。

  智襄子拉着韩、魏氏两方的负责人,也就是韩康子、魏桓子一同前去攻打赵襄子。虽然韩、赵两方并不情愿,但是迫于智襄子的压力,只能一同前去。赵襄子被攻击得步步退让,最后退到了晋阳。智襄子看久久攻不下晋阳,于是命人放水淹城。

  这下可吓坏了一同前去的韩康子、魏桓子,因为他们的驻地也是处于地势低洼的地方,他们担心,智襄子处理完赵襄子,就会反过来用同样的方式来处理他们。刚好这时,赵襄子派人来游说韩康子、魏桓子。最后,三家联手,反杀了智襄子。就这样,晋国也就被韩、赵、魏给分了。

  晋国国内庞大的异性卿大夫

  在晋国国内,有着非常庞大的异姓卿大夫。他们不仅在晋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整个春秋战国历史上也有着重大的影响。晋国之所以会被瓜分,也是因为与其他诸侯国相比,晋国的异姓卿大夫数量众多。

  异姓势力在晋国建国之初,就已经成为了重要的组成部分。早在唐周武王姬发和王后邑姜(姜太公的女儿)之子唐叔虞被封到晋国的时候,他就带来了九宗五正异姓贵族。这也就为后来晋国发展历程中,异姓公族掌握大权埋下了伏笔。

  在晋国发展的历程中,有过不少破坏宗族制度的事件。比如在公元前746年,昭侯即位后,被他分封到桓叔,要取代他并指使大臣刺杀昭侯。昭侯用武力反抗,就这样发生在大宗与小宗之间的战争一直持续到了他们的后代。在公元前679年,桓叔之孙打败了当时的国君,上演了小宗取代大宗的大戏。

  宗族之间的征战,极大地破坏了晋国国内的血缘亲情,也让晋国的异性公族得以发展。在宗族之间的征战中,异姓公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亲情之间的分崩离析,使得宗室只能依靠异姓族来完成对抗战争。比如晋献公,就是在异姓宗族势力的帮助下即位的。而国君即位后,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也急需要依靠异姓公族,来消灭和控制公族。就这样,公族的势力被极大地削弱,而异姓族的势力在不断地壮大。

  称霸壮大了晋国国力,也壮大了异姓卿大夫

  公元前632年,经过城濮之战,晋文公成功跻身春秋霸主之位。此后一直到晋悼公,晋国的国力不断壮大,军事实力大增。但与此同时,异姓卿大夫的权力也在不断扩大。

  晋文公重耳在成为晋国国君前,曾流亡他国,而帮助他重回晋国并当上国君的,很多都是异姓族人。因此,晋文公在成为春秋霸主后,肯定要对他们进行表示,肯定他们的作用。而且,在晋文公时期,晋国成为春秋霸主后,有很多的争霸战争。由于前文提到的,晋国宗族情感的破坏,在战争中国君可以依靠的只有异姓族人了,也因此在争霸战争的过程中,异姓在军队中逐渐掌握了大权。

  另外,随着晋国的称霸,国土面积也不断扩大,周围的也聚集了一些前来归属以及朝拜的小国。这时晋国的吏治让异姓族人着实积累了势力,也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在晋文公改革吏治时,区分了近官和远官,所谓近官,就是靠近晋国国君中心地位的官员,这些近官由依一些旧贵族来大人,相比之下那些远离国君,负责偏远地方的就是远官,这些远官是由异姓族来担任的。看似这些远官远离中央,但是晋国本身的地理位置就不错,所以所谓的偏远,其实是给异姓族更多远离国君,放手做事的空间。

  有的异姓卿大夫在自己的封地上,实行采邑制度,发展地方经济,没过多久自己封地上就有了非常富足的发展。还有的异姓卿大夫,通过靠周边小国的朝拜觐见来充实自己的实力。就这样,在晋国国力不断壮大的同时,晋国国内异姓族的实力也在发展。

  这个时期,由于晋国国君的霸主地位和权力很大,国君很有威严,所以哪怕异姓族人势力再大,也不敢反抗晋国诸侯,不敢挑战上级。但却给后面晋国国君衰败后,异姓卿大夫反抗留下了隐患。

  晋国霸权衰落带来的是异姓卿大夫的反叛

  如果说在晋文公时期,晋国异姓族势力壮大,还不足以对晋国造成威胁。那么,随着晋国霸主地位的衰落,国君权力的式微,那么异姓族人的壮大将会对晋国造成巨大威胁。

  到了晋悼公之后,晋国霸权开始衰落,而此时晋国异姓卿大夫的权力却在不断的积累中壮大。先后发生了赵盾弑晋灵公,栾书、中行偃弑晋厉公等事件。几家卿大夫在明争暗斗之间,权力也越来越强。所以在当时,很多人评价晋国社会的情况时说,“晋公室卑,政在侈家”。

  晋国国君式微的同时,异姓卿大夫之前在封地上发展经济、笼络人心的结果开始凸显出来。再后来,就发生了前文讲到的晋国由六位卿大夫掌握权力到四家掌握权力,最后韩、赵、魏三家分晋的故事了。

  除了异性卿大夫,还有谁该承担晋国被瓜分之过

  晋国最后被三个异姓卿大夫给瓜分,这三家最终还坐上了诸侯国的位子,并占据了战国七雄中的三席。其中更深层次的原因,与晋国的社会制度不无关系。晋国从立国起,就重视异姓族,这种重视是伴随着对宗族的忽视而来的。宗族制度的覆灭,同室操戈带来的便是异姓族的崛起,两者之间,是个此消彼长的关系。所以,如果真的深究晋国被瓜分的原因,恐怕晋国本身也不能脱罪吧。

  把晋国的命运放到整个春秋战国的历程来看,晋国从一个春秋霸主沦落到被瓜分的惨境,正是对当时社会结构的一种真实写照。处在一个极度变革的社会中,晋国这样一个强大的诸侯国,发生了尾大不掉,最终发生“以下犯上”的事情。这不是也印证,当时社会中最大的宗族主,那个周天子的式微吗?不是正映照着西周宗法礼制的破坏吗?毕竟,三家分晋之后,韩、赵、魏三家的诸侯地位是被周王室承认的。历史,没有无缘无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