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宋朝的悲剧都起源于澶渊之盟真相是什么

日期:2023-11-01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为什么说宋朝的悲剧都起源于澶渊之盟,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北宋放弃最重要的北方边镇练兵,直接导致以后在所有主要战争中的失败。所谓北宋后来的繁荣要归功于澶渊之盟根本站不住脚。宋之前,除非主动攻击北方蛮族,北方边镇自己的防守力量足够了,杨业以前只是小小北汉的将军,和辽国打了一辈子都没吃过败仗,根本不需要中央负担什么。宋立国之初花那么多钱是因为一直在主动攻击辽国,希望收复燕云十六州,从后来金国蒙古崛起看,这个决策无比正确,花多少钱都是值得的。

  对最重要对手辽的妥协导致了北宋完全放弃武力发展,西夏,越南都是类似部落的叛乱,政治军事水平极低,对宋根本没有真正的威胁,所以让北宋的抑武扬文发展到极端,一批只会读圣贤文章的书呆子花着巨额军费和士兵的生命玩战争游戏,因为输了也不影响国本。换成和辽国打,怎么敢让他们这样胡闹?可以说,宋的一切悲剧都起源于澶渊之盟。宋朝军制:班直、禁军、厢军、番军、弓手。禁军总数从来没有超过82万(独仁宗朝时期),且基本长期维持在六十万这个数字。岳飞军队前身是宗泽的东京留守司军,再往前是赵构的勤王御营司一部,不是什么团练军队。

  宋辽虽然签订合约,表面上不打了,但是私下的对抗一直在进行。以至于宋不得不在河北陈兵数十万用于防御契丹南下,一年为此花费数千万贯,国家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五用于养兵。在宋对西夏军事失利之时,辽国两次趁机勒索,重熙增币把岁币提高到银二十万绢三十万(合计钱一百万贯左右,宋的财政收入除去六分之五的军费后就剩一千万贯),熙宁划界宋又割七百里土地予辽。看似百年和平,实则斗争不止。

  宋辽榷场贸易更不是一边倒的商品倾销,因为辽国对宋的商品如牛羊也是倾销。宋史食货志里明确记载了榷场贸易官府每年能得四十万贯收入(不要以为这种双向的贸易只有宋得利润),差不多等值于岁币(因为一匹绢一两银可不止一贯钱),而后每况愈下,宋仁宗时宋祁的奏章里明确说现在的榷场收入只够岁币的十分之六七了,宋徽宗时宋昭的奏章也说已经很多年榷场所得不够岁币了年年都要皇帝掏内帑。更不要说辽国年年往宋走私食盐,而食盐专卖是北宋财政收入的最大头。北宋本身缺铜缺的要死,契丹人更惨因为铜主要产地都在宋境内,契丹人就通过贸易取得了巨量的铜,宋朝廷屡屡禁止铜钱输出却屡禁不止。

  有人贵为皇帝,骨子里低贱无比,为了当上能苟且偷安的江南一带的皇帝,可以放弃一切底线,宁愿做跪着的皇帝,也不做站着的为国家而付出的皇帝,那样舒服啊。南宋这边是要舒服稳定,金国那边要利益最大化。金国那边稍微一拿开战恐吓,南宋朝廷就怂了。即使是战胜国,条约也平等不起来啊。南宋皇帝是在巴结金人爷爷,这狗皇帝愿当金的附属国,本可收复河山,重据中原,但他选择做江南国主,那"臣构言"的语气,可以称占据大宋半壁江山,欺压皇族,藐视汉人的金国为爷爷了,这种性格的人,怎么争取条约平等?金人愿签协议,是金当时打不动了,不然放着这块肥肉怎么不咬

  赵构,骂多少遍都不为过,自废武功,给了金朝从容汉化的机会。到孝宗朝,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将,对面又是一个推行汉化、励精图治的金世宗,南宋想仿效岳飞那个时代,号召义军,没什么机会了。从认同感来看,他们当然都是罪人了。岳飞的成功是建立在金朝决策层对宋金形势的整体误判上。也就是说,实质上岳飞的战略战术水平比对面高了一个档次才实现的这样的成功。这种成功某种意义上是很难复制的。赵构的考虑是从他皇帝个人的角度,而不是民族和国家的角度。对于称孤道寡的皇帝来说,手握重兵,万民敬仰,品格高洁的人物的威胁远比外族来得高。皇位才是他最重视的。这也是为啥崇祯宁可全家一起死,也不愿意让太子南逃的原因。

  宋高宗精于书法,武功高强,甚至一度到金营请缨去做人质,这一切的一切不是出于为国家,为朝廷,为黎民百姓,为内忧外患的大宋王朝续命,甚至都不是为了实现自己人生的伟大抱负与雄心壮志。赵构早年的努力拼搏仅仅是为了博得父亲的关注,赢得父亲的尊重,改变自己跟母亲弱势的地位,所以父亲书法好他也练书法,在别人面前扮作一副勇敢坚强无所畏惧的样子。如果他能作为人质一直待在北国而解北宋之患,这是他这种性格思想的人最好的归宿。这类人现实里面太多了。争强好胜更多出于爱慕虚荣,血性仁义更多来自好勇斗狠,爱过爱民更多为了权利垫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外表光鲜,实则内里已经腐烂透了。就宋朝那个体制,皇帝那个脑回路真不好说。

  综上所述小编认为,秦统一六国后,把最强大的军队放在北方修长城,汉唐稳定中原后,都是全力打击北方少数民族,明朝一直到崩盘,最强的辽东铁骑都驻扎在北方。这和国手下棋一样,谁坐在中原皇帝的位子上,都知道北方是亡国灭种的最大威胁。这不能因为短期一个辽国对中原的态度变化而改变。何况,辽后来没对宋开战,主要是因为内患,是北方草原内部种子选手之间的比赛出现了罕见的僵持局面,根本不是放弃了南下的想法。无论实际历史走向还是其他中原王朝统治者的战略选择,都证明宋统治者的软弱,完全是偏安一隅,不管子孙后代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