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让顺治为他撰写碑文的太监,王承恩到底是什么人

日期:2023-11-05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王承恩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迄今为止,我国已经发现了不少古代墓葬群,其中最豪华的,自然是皇帝享有的帝陵。通常能够与皇帝葬在一起的,只有皇后或是最受宠的妃子。而有资格陪葬在旁的,除了皇族宗室,一般都是功勋显赫的大臣。

  然而明朝有一位太监,他却能埋在帝陵门外,享有至高无上的殊荣。甚至就连清朝皇帝,都十分敬佩他。顺治就为他亲自撰写碑文,康熙还为他立传。这个太监到底是谁,为何有这么大的能耐?

  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是明思宗朱由检,也就是崇祯帝。朱由检即位后,开始大力击打阉党,明末大宦官魏忠贤,就是遭到朱由检的清算,才上吊自尽的。魏忠贤死后,朱由检还下令将其肢解,悬头于河间府。

  尽管朱由检万分痛恨宦官擅权,早就恨不得将魏忠贤碎尸万段,但这并不代表,他就仇视所有太监。他身边就有一位太监,从他出生起就在身边侍奉,对他忠心耿耿,朱由检对这位太监就极为信赖。

  这名太监叫做王承恩,原本和魏忠贤一起侍奉皇帝。但魏忠贤野心勃勃,王承恩渐渐与他形成对立。朱由检一直不满魏忠贤,王承恩与魏忠贤对立,自然就更得皇帝信任了。

  由于王承恩和魏忠贤,都同样在皇帝身边侍奉,所以大臣都将二人视为一丘之貉。当魏忠贤被除去后,群臣害怕王承恩会成为第二个他,所以纷纷进谏,希望将其处死。

  可朱由检心里知道,王承恩和魏忠贤不是同一类人,况且魏忠贤及其党羽已除,他急需一个值得信赖的人留在身边。事实证明,朱由检的眼光没有错,王承恩不仅没有成为第二个“魏忠贤”,还一直陪伴他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入北京。在李自成冲进紫禁城之前,朱由检让皇后、贵妃自杀殉国,将儿子托付给外戚,亲自用剑刺死小女儿后,便与王承恩来到景山上。

  朱由检站在景山往下望,心中五味杂陈,一直待到第二天凌晨,他才做出悲壮的决定,就是“君王死社稷”。最后,朱由检在一棵老槐树上自缢。而当初深受群臣质疑,认为迟早会叛国的王承恩,不仅没有独自逃命,反而就在朱由检死后,也在旁边一棵海棠树上自缢了。

  其实王承恩完全可以趁乱逃出去,毕竟他只是个奴才,李自成打进来后,也不会特地去寻他。甚至在朱由检死后,他可以将尸体献给李自成邀功。可是这些他都没有做,而是选择了一个很多人都猜不到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朱由检即位的时候,明朝已经面临内忧外患,不少人都提议南迁。你要说这些人是为了明朝着想,让朱由检南迁后图谋东山再起也好,但如果说他们没有私心,那是不可能的。大多还是怕死,害怕李自成打进来后不会放过他们罢了。

  很明显,王承恩和他们不同,王承恩的“忠君”思想,已经刻到骨子里了。在他看来,皇帝在哪国家就在哪,皇帝死了国家就亡了,所以他至死追随朱由检。朱由检一死,他认为自己的一生也就该结束了。

  李自成进入紫禁城后,四处派人搜寻朱由检的下落,终于在景山上,找到了他的王承恩的尸体。为了安抚人心,李自成就将朱由检遗体安置在棺木内,王承恩也得以安葬。

  后来,李自成将朱由检与周皇后,一同入葬田贵妃的陵园,并且将王承恩也葬在墓旁。清军入关后,满清为了安抚明朝遗民,便将埋葬朱由检的陵园改建为帝陵,并取名“思陵”。另外,又将王承恩安葬在思陵门外,让他得以继续陪伴在朱由检身边,永远“守护”着皇陵。

  顺治十分敬佩王承恩的忠心,于是亲自撰写800字碑文给他,其中夸赞他:“贞臣为主,捐躯以从。”康熙也曾为他树碑立传。所以说尽管王承恩只是个小人物,或许名气还不如魏忠贤,但他用自己的忠心之举,赢来了后世的称颂,比起魏忠贤的臭名昭著,不知要高尚多少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