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名将李靖是怎么平定梁国的真相是什么

日期:2023-11-05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唐名将李靖是怎么平定梁国的,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萧铣是后梁宣帝萧詧的曾孙,在隋末农民起义的混战中,萧铣起兵巴陵,自称皇帝,国号为梁。后不久又迁都江陵,控制了长江中游至岭南的广大地区,兵力达到40余万。

  唐朝要统一全国,必须消灭这股割据势力。公元619年,大唐名将李靖奉唐高祖李渊之命,前往夔州会合李孝恭,准备征讨萧铣,平定梁国。

  李靖向唐高祖提出了进击萧铣的十条计策,主张从夔州直取江陵。

  公元621年8月,出征江陵的唐军云集夔州,不久就准备顺江而下。此时正值秋初,暴雨不断,长江进入秋汛季节。

  萧铣判断:江水泛涨,三峡奇险,战船行驶困难,唐军不会东下。因此,他将部队遣散,参加秋粮收割,只留了几千人防守城池。

  唐军大多数将领也认为,长江水势汹涌,行船十分危险,建议李靖秋汛过后再行进军。

  李靖分析说:“目前江水泛涨,固然对我进军不利,但敌军一也会因此而放松戒备。如果我军出其不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兵临江陵城下,就可以打他一个措手不及,甚至可以一举而擒获萧铣。兵贵神速,这个战机我们不应错过。”

  唐军水兵船2000多艘顺江而下,过险滩斗激流,船队驶过了长江三峡。

  由于梁军疏于戒备,唐军突然袭击一举攻克了萧铣设防的宜都、夷陵和荆门,接着又攻取了梁军大将文士弘率领数万重兵驻守的清江,缴获战船三四百艘,击毙梁军l0000余人,文士弘率余部东逃。

  李靖率领5000精兵乘胜追击,直抵江陵城外。唐军主力随后赶到,扎营江陵对岸,准备伺机攻城。

  文士弘逃回江陵,萧铣才知道唐军已大兵压境,不由大惊失色。一面调集各部兵马前来救援,一面率领城内仅有的几千兵力出城迎战。

  唐将李孝恭见出城梁军兵力薄弱,觉得是个进攻的时机,便决定率军出击。

  李靖劝阻道:“萧铣为了挽救其覆灭,孤注一掷,已经调出了全部兵力,这是不能持久的。我军如果停泊南岸,坚守不战,不出一日,萧铣必然分兵回城。乘其分兵势弱之机再发起攻击,才有胜利把握。如果马上出击,梁军必然死战,那是难以取胜的。”

  李孝恭听不进李靖的意见,以为李靖太过虑了,便分兵一部让其防守大营,自率精锐对梁军发起进攻。

  战斗开始后,果然不出李靖所料,梁军个个拼死冲杀,李孝恭抵挡不住,率残军退回南岸,后悔未听李靖之劝。

  这时,获胜的梁军开始四散掠取唐军遗弃的战船和其它物资,已经乱不成军。李靖一见这种情况,便当机立断,率守营部队向梁军猛杀过去。

  梁军士卒正在麻痹之际,不料唐军突然杀来,吓得赶忙丢下东西,夺路逃命。萧铣见大势不好,率领随从逃回江陵,闭城固守。

  李靖穷迫猛打,一举攻占了江陵外城和水城,缴获了梁军的大批战船。战斗结束后,李靖下令:将缴获的梁军战船,全部放入长江,任其顺流而下。

  将领们不解其意,便问道:“缴获敌军战船,理当用来武装我军,为何抛入长江?”

  李靖答道:“梁国土地广大、军队众多,我军深入敌腹,虽然打了胜仗,但主城江陵未破,很难迅速夺取。说不定敌国援兵将会很快赶到,我军就会腹背受敌进退两难,即便增添这些战船又有何用呢?”

  接着他又说道:“如果将其抛入江中,使其顺流而去,下游的援兵见了,必然怀疑江陵已被攻破,就会停兵不进,以察虚实。如此一来,我军就能争取到必要的时间,才有把握攻破江陵。”

  众将听了才明白过来,无不拍手称妙。

  话说汉陵下游方向那些萧铣的援兵,见到从上游漂来满江的梁军战船,果然怀疑江陵已破,因而停兵不进。

  萧铣困守城中,久盼援军不至,只好开城投降了。援兵见江陵城已失,唐军城防坚固,兵力强大,便纷纷缴械投降。就这样,大唐名将李靖在缴获敌军大批战船后,巧妙使用了放任战船顺流而下的计策,使得萧铣两头挨打,梁国从此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