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05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孙吴五大托孤大臣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三国历史上有五次托孤,分别是刘备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和李严,曹丕托孤于曹休、曹真、陈群和司马懿,曹叡托孤于司马懿和曹爽,孙权托孤于诸葛恪、孙弘、滕胤、吕据和孙峻,孙休托孤于濮阳兴,其中孙权的托孤堪称是三国最失败的一次托孤:不仅皇帝被废,五位托孤大臣也无一善终。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国号为吴,孙策临终前曾说过:“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应该说孙策的临终遗言还是颇有见地的,东吴三分天下有其一,孙权功不可没,连曹操都对他赞赏有加:“生子当如孙仲谋!”
不过孙权后期却是日益昏庸,不仅逼死陆逊,太子孙登死后孙权又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二宫之争使得东吴陷入动荡之中,导致太子孙和被废,鲁王孙霸被赐死,250年又改立幼子孙亮为太子,252年孙权临终前把年仅10岁的孙亮托孤于大将军诸葛恪、中书令少傅孙弘、太常滕胤、荡魏将军吕据和侍中孙峻五人,不过孙权怎么也没想到他的这一次托孤会如此失败,包括孙亮在内无一人善终。
第一个被杀的是孙弘
《三国志》记载:“翌日,权薨,弘素与恪不平,惧为恪所治,秘权死问,欲矫诏除恪。峻以告恪,恪请弘咨事,于坐中诛之。”
孙弘同诸葛恪、张休素来不和,张休是张昭之子,二宫之争时群臣纷纷站队,张休支持的是太子孙和,结果被孙弘诬陷赐死;不仅如此,朱桓从弟名将朱据也被孙弘趁孙权病重之机伪造诏书赐死(孙弘是中书令负责内廷政务和掌管诏书,有这个便利条件)。
这一次孙权刚死的第二天孙弘就重施故伎,打算再次伪造诏书赐死诸葛恪,不过被侍中孙峻提前告知了诸葛恪,诸葛恪于是先下手为强杀了孙弘,孙弘也成为孙权托孤的第一个牺牲品。
第二个被杀的是诸葛恪
诸葛恪是深受孙权信任和重用的东吴重臣诸葛瑾之子,少年成名,“诸葛子瑜之驴”的佳话更是让他名声在外。
《三国志》记载:“恪父瑾面长似驴。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长检其面,题曰诸葛子瑜。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因听与笔。恪绩其下曰:”之驴。”举座欢笑,乃以驴赐恪。”
孙权很喜欢诸葛恪,刻意培养他以辅佐太子孙登,弱冠之年就被授予骑都尉,有孙权的器重和诸葛瑾的人脉,加上诸葛恪自身的表现也确实让人信服和无话可说,所以诸葛恪在东吴的仕途一帆风顺,在丞相陆逊去世后,孙权升诸葛恪为大将军、假节都督荆州事。
《三国志》记载:“权诏有司诸事一统於恪,惟杀生大事然后以闻。”
孙权病重之时除了生杀大权之外,其余悉数委托给了诸葛恪,所以五人之中诸葛恪其实是排在第一位的首席托孤大臣。
《三国志》记载:“于是罢视听,息校官,原逋责,除关税,事崇恩泽,众莫不悦。”
幼帝孙亮登基后升诸葛恪为太傅,从正史的记载可以得知诸葛恪前期的表现非常出色,这不仅仅体现在政务上,军事上在诸葛恪的主导下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尤其是东兴之战诸葛恪亲自率兵4万大破魏军15万,并擒获之前叛逃的韩当之子韩综,将其斩首于孙权灵前,此战过后诸葛恪的声望达到了顶点,吴主孙亮进封诸葛恪为阳都侯,加封丞相和荆、扬二州州牧,督中外诸军事,可以说是权倾朝野。
不过东兴之战也是诸葛恪命运的分水岭,此战滋长了诸葛恪的野心和对权力的欲望,一意孤行之下导致了新城兵败,吴主孙亮和朝野上下都对诸葛恪的刚愎自用和独揽大权不满,253年孙峻和孙亮联手在一次宴席上刺杀了诸葛恪,诸葛恪也成为第二个死于非命的托孤大臣。
第三个被杀的是孙峻
幼帝即位的一大弊端就是如果权臣有不臣之心,幼帝就会沦为傀儡,权臣之间为了利益之争就会大打出手,倒下一个权臣,另外一个权臣马上就会站起来:诸葛恪死了,孙峻来了,而且孙峻所作所为比诸葛恪也好不到哪去。
孙峻是东吴宗室,他的曾祖是孙坚之弟孙静,从辈分上来说年龄比他小得多的吴主孙亮比他高了一辈,孙权临终前他是随侍皇帝左右的侍中,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得知孙弘的图谋及时告知了诸葛恪,导致孙弘被杀,在诸葛恪大权独揽之时,作为宗室的孙峻时刻想除去诸葛恪并取而代之。
253年诸葛恪被杀后,孙亮升孙峻为丞相、大将军,封富春侯,都督内外军事,也就是说权柄和诸葛恪差不多,只不过是换了一个权臣而已,孙亮仍然是有名无实的傀儡。
孙峻最令人诟病的一件事情是他为了讨好孙权之女孙鲁班而赐死了废太子孙和(此女事迹颇为彪悍,此处不多细说;孙鲁班在二宫之争中支持鲁王孙霸,和太子孙和的关系势同水火,孙和被废和她有莫大关系。)
《三国志》记载:“遂梦为诸葛恪所击,恐惧发病死,时年三十八,以后事付綝。”
太平元年(256年)孙峻惊惧而亡,也算不上善终。
第四个、第五个自杀或被杀的是吕据和滕胤
滕胤和诸葛恪是儿女亲家(滕胤之女嫁与诸葛恪之子诸葛竦为妻),所以诸葛恪掌权时期滕胤权柄较重,诸葛恪被杀后滕胤却并没有受到多大牵连。
吕据是大司马吕范次子,孙亮登基后先后出任右将军和骠骑将军,他和滕胤是连襟,所以很多时候他们两人是共同进退的,孙峻临死前大权交付给了其从弟孙綝,孙綝肆意妄为还不如诸葛恪和孙峻,于是吕据和滕胤两人联手密谋推翻孙綝,却被大权在握的孙綝各个击破,256年先是吕据兵败自杀,接着滕胤战败被诛杀。
孙权252年去世,短短几年之内五个托孤大臣就争权夺利互相攻杀先后死于非命,而且诸葛恪、吕据和滕胤还被夷灭三族,直到吴主孙休即位诛杀孙綝后才为三人平反。
吴主孙亮的结局
不仅五大托孤大臣下场凄惨,就连吴主孙亮的结局也好不到哪去:孙亮252年十岁即位,大权先后掌握在诸葛恪、孙峻和孙綝之手,257年十五岁的孙亮亲政,他对独断专行和肆意妄为的孙綝很不满,于是密谋除去孙綝却谋事不密被孙綝所知,258年孙綝发兵围困皇宫强行废黜了孙亮,将其贬为会稽王,立孙权第六子也就是孙亮的异母兄长孙休为帝。
永安三年(260年)因为谣传孙亮将返回建业复辟,于是孙亮再次被贬为候官侯(候官是地名,在今天的福建闽侯,此时孙綝已于一年前被孙休诛杀)并死于被押送候官的途中,虽然《三国志》说孙亮是自杀而亡,但也有说法认为他是被孙休毒杀的,其实后者的可能性更大,总之孙亮也是不得善终。
孙权估计怎么也没想到,他晚年的昏庸使得孙和、孙霸二子相争,导致一个被废一个被杀,无奈之下选择年仅十岁的幼子孙亮登基,精心挑选的托孤大臣在他死后就开始争权夺利,最终是无一善终,连孙亮也死于非命,托孤失败成这样历史上也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