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为什么敢抗旨三次真相是什么

日期:2023-11-05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包拯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提起包拯、包大人,人们都知道他是廉洁公正、铁面无私、执法刚正不阿,敢于替老百姓鸣不平的清官、好官。但除此之外,包拯还有一项品德就是“立朝刚毅”,不附权贵,反对后宫干政。宋仁宗曾经三次下旨,要提拔宠妃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但包拯三次抗旨,坚决反对。皇帝的面子都不给,不愧是人人敬佩的“包青天”!

  包拯(公元999年——1062年)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考中进士及第,进入仕途。宋仁宗时期,包拯累升,做了监察御史。宋时,御史这个职务就是以提意见为己任,做的是谏官的工作。包拯当御史可不是摆设,他时刻瞪大眼睛,只要发现有违反朝纲法纪之事,不管是谁,他都要管,而是管到底。史书记载,包拯出任监察御史的24年期间,在他的弹劾之下被降职、罢官、法办的大臣、皇亲国戚不下30人。包拯每次弹劾权贵,"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对于包拯来说,皇亲国戚不好使,皇上的面子也不好使。宋仁宗赵祯平时十分宠爱张贵妃,想提拔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生卒年不详)为宣徽南院使(按:掌管内侍的户籍,郊外祭祀、朝廷会议和宴会操作与礼仪,官员的供奉等)。张贵妃本来是个很普通的小女子,她8岁进宫,模样俊美,又很聪明,善于迎合,一直是服侍杨太后的宫女,恰巧宋仁宗又是杨太后抚养长大的。有了这层关系,她当然有机会接近仁宗,并讨得宋仁宗的欢心。宋仁宗即位后,便把她由一个普通的宫女,一步一步提升为贵妃。

  张贵妃父亲早逝,无依无靠,扶养她长大的就是伯父张尧佐。出身微贱的张贵妃,迫切希望仁宗皇帝能够提拔张尧佐,来提高自己的身份,满足她争强好胜的虚荣心。而宋仁宗赵祯一向贪恋美色,40多岁又没有儿子。为了讨得张贵妃的芳心,他有求必应。张尧佐原来只是任知县、知州等小官,张贵妃得宠之后,张尧佐进入京城,很快就当上了三司户部判官、户部副使。不久,被擢升为天章阁待制、吏部流内诠(管理官员的任用),又晋升为兵部郎中、权知开封府,刚加龙图阁直学士的职衔,又晋升为给事中、端明殿学士,正式担任三司使(掌管全国经济大权)。这种扶摇直上,一年之内晋升4次,用现代人的话来说,是坐直升飞机式的升迁,使许多人感到吃惊。

  这次,包拯听说皇上还想提拔他,认为这是张贵妃在暗中操作,属于后宫干政,任人为亲。于是,他在朝堂上公开站出来反对,其他大臣也纷纷附和。宋仁宗见反对的声音这么大,不得不收回成命

  一年后,宋仁宗禁不住张贵妃的说情,再次下旨擢升张尧佐,包拯再一次挺身直谏。张尧佐见势不妙,当即表示不接受委任,宋仁宗也就顺势下了台阶。张贵妃闻听,非常生气,她还是一个劲地在宋仁宗耳边吹风,宋仁宗只好第三次提拔张尧佐为宣徽使,包拯还是坚决反对。他说:“各地官吏违法征收赋税,闹得民怨纷纷。张尧佐是主管这件事的,应该追究他的责任才是,怎么还能提拔他?”宋仁宗叹了口气,对包拯说:“这已是第三次下旨任命了。我贵为天子,难道连提拔一个人的权力都没有吗?”包拯一点面子也不给,高声说道:“难道陛下不顾民心向背吗?臣即为谏官,岂能只顾自己的安危而不据理力争!”宋仁宗听了非常恼火,一甩手回到了后宫。

  见到张贵妃后,宋仁宗怒气未消,边用袖子擦脸边说:“包拯说话,唾沫都溅到我的脸上了。你只知道宣徽使,难道就不知道包拯在当御史!”

  包拯执拗的一再劝谏,终于说动了仁宗。不久,张贵妃病死了,张尧佐升迁之事也就不了了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