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贤人季札是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会多次推让王位

日期:2023-11-05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说起吴国贤人季札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商朝末年,岐山周原有一个国君古公亶父,他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伯,次子仲雍,少子季历。季历之子周文王姬昌诞生时有祥瑞之象,古公亶父认为姬昌能成就王业,因此想将国位传给季历,这样就可以传到姬昌。太伯、仲雍知道父亲的心意,于是来到荆蛮之地,断发文身,穿着蛮夷之服,以此表示自己不能继任国君。古公亶父死后,季历让位于太伯,季历让了三次,而太伯没有接受。季历继承了国位,他死后又传给姬昌,姬昌死后姬发继位,推翻商朝,建立了周朝。而太伯在荆蛮之地建立了吴国,死后传位给弟弟仲雍。

  吴国第十九任君主寿梦,他有四个儿子:长子诸樊,次子余祭,第三子余昧,第四子季札。历史重演,寿梦想让其中贤明的小儿子季札继承王位,季札辞让,说:“礼有旧制,怎么可以为了父子私情,而废除祖宗礼制呢?”

  季札口中的礼制,便是嫡长子继承制,规定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当初太伯、仲雍逃离,便是因为根据嫡长子继承制,国位应该由太伯继承,如果这样,那么姬昌便没有机会继承国位,那么周朝就不会建立了。

  寿梦于是嘱咐长子诸樊说:“我想传国于季札,你不要忘寡人之言。”诸樊很有觉悟,说:“周太王(古公亶父)知道西伯(姬昌)圣贤,于是废长立幼,王道昌兴。如今父王想传国于季札,儿臣愿意耕田隐居。”

  寿梦不同意,说:“当初周德施及四海,如今我们在区区之国,荆蛮之地,哪能成天子之业?你不要忘记我说的话,一定要按照次序,将王位传给季札。"诸樊允诺。

  寿梦死后,诸樊以嫡长子的身份摄政。寿梦的丧礼结束后,诸樊让位于季札,说:“先王临死前,曾经忧虑不安,我观他的神色,知道他想让你继承王位。先王又悲吟三天,多次嘱咐我说:‘我知道季札贤明,想废长立幼。’虽然我心里已经向先王允诺了,但先王不忍行使他的私计,于是将国家托付给我,我敢不从命吗?如今的国家,其实是你的,我愿意成全先王的遗愿。”

  季札推辞说:“嫡长子继承王位,乃是宗庙社稷的制度,岂是先王能改变的?”

  诸樊说:“如果这个制度可行,又哪会有先王的遗命?当初太王想传位季历,于是太伯、仲雍来到荆蛮,筑城为吴国,而周朝也得以建立,前人赞颂他们不绝于口,这也是你所知道的。"

  季札坚持拒绝做国君,吴人坚持立季札为国君,于是季札逃到野外耕田,吴人这才放弃。

  吴王诸樊在位十三年。将死,对弟弟余祭说:“一定要轮流做国君,将国位传给季札。”季札被封于延陵,所以号称延陵季子。

  季札以吴国使者的身份周游列国,先去了鲁国、观赏周朝礼乐。随后季札离开鲁国去了齐国,见到了晏子。当时齐国内乱,季札劝说晏子将食邑和职权上交以保全性命,所以晏子免于栾高之难。其后季札离开齐国去了郑国,和贵族子产一见如故,季札预言子产将来执政,告诫他要以礼治国。其后季札离开郑国去了卫国,见了卫国诸大夫,说卫国多君子,不会有祸患。其后季札离开卫国去了晋国,途经戚邑时听到钟声,批评领主孙文子在国丧期间奏乐,大祸将至。孙文子听说后,终身不再听音乐。季札到了晋国后,见了执政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预言晋国政权将落于韩、赵、魏三家。

  当初,季札初到中原,北行经过徐国。徐君(徐国国君)喜欢季札的宝剑,但不敢说出来。季札心里知道,因为还要出使大国,所以没有将宝剑送给徐君。季札返回经过徐国时,徐君已死,于是季札来到徐君坟墓前,解下宝剑系在树上而去。随从说:“徐君已死,为何还将剑给他?”季札回答说:“开始我心里已经许诺将剑送给他,岂能因为他已经死去而违背我的心愿呢!”

  吴王余祭在位十七年,传位给弟弟余昧。余昧在位仅仅四年便死去了,想传位给弟弟季札。季札再次推让,于是逃走了。吴人商议说:“先王有命,王位兄弟相传,一定要传给季札。季札如今逃避王位,那么让余昧的儿子继位。”于是吴人立余昧之子公子僚为王。

  诸樊之子公子光,认为父亲兄弟四人,当传国至季札,季札既然不接受国位,而父亲诸樊先做了吴王,那么应该由自己继承王位。公子光阴养死士专诸,刺杀了吴王僚,于是得以继位,是为吴王阖闾。

  季札回国后,得知吴王僚被杀,于是说:“如果宗庙社稷有人祭祀供奉,国民有君主,那就是我的国君,我敢怨谁呢?只能哀悼死者,侍奉生者,等待天命。不是我制造的祸乱,我应该听从新立之君,这是先人的处世原则。”

  吴国自诸樊以下,王位兄弟相传而不立嫡子,这是国家祸乱的原因。但其实季札也有责任,王位兄弟相传,就是为了传给季札,季札却不领情,多次推让王位,这才使公子光作乱。如果季札继位,以他的贤明睿智,一定能制约公子光。当然,如果不是季札推让王位,那么就不会有春秋霸主吴王阖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