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的由来是什么历史上的这个时期为什么叫“春秋”

日期:2023-11-05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小编整理了“春秋”的由来给大家详细说明一下,快点来看看吧。

  “春秋”是战国人自己这么叫的。

  战国人的史学年代观相比春秋人略有变化。春秋人把春秋前的时期划分为夏、商、周,而他们把自己所处的时代,也称之为“周”,没有东西周的区别。

  到了战国,战国人在命名历史时期上有了自己的特点。

  首先,他们并不把自己所处的时代看作是周代,而自谓战国(是的!战国人就是这样自称自己所时代的!)同时,他们也把西周至战国前的时代,称之为“春秋”。

  《战国策·韩策》中曰:

  “昔者,穆公一胜原霸西州,晋文公一胜城濮而定天下,此以一胜而立尊令,成功名于天下。

  “........然而春秋用兵者,非以求立尊成名于天下也。”

  文中“昔者”和“春秋”指的就是同一个时间概念。

  那么,战国人为什么将其前一时代命名为“春秋”呢?

  周王室东迁以来,诸侯国林立,大国争霸战争不休,周王室无力控制诸侯,相反却常常有求于大国。

  对于这样一个历史时期,战国人在研究时关于命名就比较难搞。

  此前命名时代的方式, 以国、王朝、族为准,然而如今这么混乱的时代,显然,族、国、王朝都不适合。

  同时,战国又是一个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时代,敢于向旧传统挑战,敢于向拘泥于三代(法先王)的思想、行为挑战。

  因此,在命名新的历史时代时,也要摆脱三代的束缚,以时代自身固有的特点来命名。

  战国人自己看到“战国相攻”(《尉缭子》)、“凡天下之战国七”(《战国策·燕策》)的特殊时代,于是将自身所处的时代命名为“战国”。

  而他们之所以称西周以后的时期为“春秋”,是依据此时诸侯国林立,各国的国史均名《春秋》而来的。

  《墨子·明贵下》中云:“著在周至《春秋》”,“著在燕之《春秋》”,“著在宋之《春秋》”,“著在齐之《春秋》”。

  在春秋时,周、燕国、宋、齐诸国的国史均名《春秋》,晋、楚两国的国史也似乎是《春秋》,(《晋语七》中说“羊舌股习于《春秋》”,《楚语上》中云“教之以《春秋》”)而鲁国国史名《春秋》则是众所周知的。

  春秋时众多的诸侯都在编修自己的国史《春秋》,这意味着诸侯国都把自己看作独立的,并不隶属于周王室。

  故而各自编修自己的国史,这与当时的地方经济发展和诸侯国林立的经济、政治形势是完全相适应的。

  战国人直观地朴素地观察到了春秋时期的时代特点,才命名西周后至战国前的时代为春秋。

  长期以来,一直说春秋时代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

  这很值得商榷。

  鲁史《春秋》被拔高到经典的地位,是汉以后儒学作为官学后的事情。战国人不可能单单把鲁史《春秋》奉为经典,鲁国于春秋并不是一个有影响的大国,其地位则是日益衰微的,比起晋、楚、齐、秦等国是微不足道的。

  墨子就曾说“吾见百国《春秋》”,可见,当时诸国的史书都叫《春秋》,不仅仅是鲁国的国史叫《春秋 》。

  只不过后来诸国《春秋》都失传了,只有鲁国的《春秋》流传于世。

  那么为何把编年史称之为“春秋”呢?

  古往今来吗,有很多种说法。

  比如,有的是把《春秋》看做是“刑赏之书”,古代有“赏以春夏,刑于秋冬”,故名《春秋》。

  有的说法则是“春为阳中,万物以生;秋闱阴中,万物以成,故名春秋”。

  还有的人认为“春为生物之始,而秋为成物之终”。

  而杜预在《春秋左传集解序》中说:“记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年,所以记远近,别异同也。故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时间,则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这种史书的特点就在于编年记事,而古人于一年四季当中,往往“错举”春秋耳机,以该其余,即节取“春夏秋冬”四字中的“春秋”二字,代表一年,进而《春秋》就成了编年史书的代称了。

  相比较而言,杜预的说法,则比较接近实际,也令人信服、

  但杜预的说法其实也不准确,因为更早的古代是没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说法,只有春秋两季。

  这就意味着,“春秋”二字并不见得就是截取“春夏秋冬”而来,其本身就足以标志完整的一年了。

  这大抵便是东周分两段中“春秋”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