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眼中的武则天是怎样的

日期:2023-11-0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王夫之眼中的武则天,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按王夫之的说法,武则天生为万人弃,死,上不了天堂,也入不了地狱。杀人不过头点地,在中国最恶毒的诅咒,无非是骂人一句“下十八层地狱”,王夫之连地狱的门票都不给武则天。在神话传说中,这种人叫孤魂野鬼,永远得不到祭祀,永远不得转世。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人,离武则天时代整整一千年,武则天肯定不欠他一文钱。那么,王夫之为何要对武则天发出最强“诅咒音”呢?这要从王夫之的生平中,挖掘其思想动机。

  王夫之出身于世家大族,按照正常轨迹,他应该走一条读书做官的光明大道。王夫之也是按这条路走的,他13岁就考取秀才,23岁中举。第二年,王夫之进京参加春闱,向人生的巅峰迈进。

  可惜的是,那一年是崇祯十六年大明江山摇摇欲坠,王夫之进京的道路,被李自成张献忠阻隔。张献忠还攻克了他的家乡蘅州,抓捕了王夫之的父亲王朝聘,逼王夫之为他们效劳。王夫之以毁容自残的方式,躲过了张献忠的强征。

  又一年后,大明亡了,紧接着清军入关。从那以后,王夫之的一生被划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参加反清复明的武装斗争,第二阶段甘做清贫的遗民,潜心做学问。

  其实王家父子是晚明腐败政治的受害人,其父王朝聘多次拒绝行贿,结果一辈子不得做官,最后愤然撕碎荐帖回乡。按理来说,王夫之不该对这个混账王朝有什么留念,可是满清入关后,王夫之发誓终生不剃发,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反清复明的武装斗争中。

  此后二十多年,王夫之父子兄弟,先后加入章旷、堵胤锡、孔有德、李定国的起义军,最终都以失败告终,王家多人因此丧生,王夫之也前后流亡十余年。

  康熙年间,天下大定,王夫之反清复明的心死了,可依然过不了“贰臣”这一关。他从此隐居潜心著书立说授业解惑,一生著作等身,成了明末清初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当然,王夫之为此付出的代价也很大,他晚年贫困潦倒,靠亲朋好友的救济过日子。地方官多次给他送来资助,他不光不接受,甚至连面都不见。为此,他特地给自己写了一副对联:“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这个“清”和“明”,谁都知道什么意思。

  人生的最后八九年,王夫之多次病危,提笔困难,就是在与病魔的斗争中,他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王夫之去世前,给自己提前写好了墓志铭:“有明遗臣行人王夫之字而农葬于此。”

  了解了王夫之的生平,我们不难看出,他其实是一位标标准准的儒家弟子,忠君思想根深蒂固。所以,我们读王夫之的史评,第一个特点就是,他爱憎分明,对相关人物要么大肆讴歌,要么无情鞭挞,读起来如同撒了一把辣椒面,过瘾。

  王夫之史评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固守传统道德思想,人物评价往往有失公允,难免有一种愤青的感觉。

  这两个特点之所以表现的那么强烈,跟他颠沛流离的一生密不可分,在磨难中,他像霜打的尖椒,愈发辛辣!

  在王夫之的眼中,武则天就是他着力鞭挞的对象,她有四宗罪:

  1.欺君夺位,有违臣道

  武则天以臣犯君,篡夺大唐江山,在王夫之眼中,就是乱臣贼子。又以女流之身凌驾于男人之上,跟满清蛮夷欺凌汉民一个样。

  为了捍卫自己的“道”,王夫之受尽磨难都不曾低头,武则天受到他的谴责,就很容易理解。其实不光武则天,但凡君臣矛盾,王夫之的基本立场,就是俩字——忠君。

  2.二圣并驾,有违妻道

  王夫之对历史上的女政治家普遍评价不高,这跟他男尊女卑的思想有很大关系,甚至常常带有很浓重的“红颜祸水”的思想。比如他骂王政君为“老妖”,骂刘娥是“牝鸡”,客观讲,这些评价有失公允。

  3.侍奉父子,有违妇道

  武则天不光是凤在龙上,还嫁给父子两代人,严重违背了妇德,这种行为,是王夫之这类道德至上的君子,所无法忍受的。

  4.残害子女,有违母道

  武则天在中国历史上总的来说,评价偏低,她的很多事件存在被污化的嫌疑,比如武则天杀子杀女。可是历史公然造假了,王夫之这一类人,出于个人立场,对造假采取睁一眼闭一眼的态度,甚至推波助澜

  除此而外,还有残杀大臣、宗室、族亲等。所有这些行为加在一起,王夫之认为,武则天不是好妻子,不配做母亲,不是好女人,不是好臣子,甚至她都不配做人。所以,王夫之说武则天是,“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

  这就是王夫之的狭隘之处,他虽然是伟大的思想家和史学家,可惜他不是政治家,不会站在天下苍生的立场,看待政治利益的纠葛。他更不懂得,政治势力在历史发展中的阶段性作用。

  道德的价值是永恒的,但是如果唯道德论,无疑会陷于道德绑架的可怕泥淖。王夫之对武则天的评价,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