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0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官员辞官后的生活,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古代官员,如果一辈子没有被罢过官,或者辞过职,那都不好意思见人!春风得意时,上几年班,不高兴就甩印走人,甚至有的一辈子都不愿意做官,躲到乡间僻野,天天一觉日上三竿。
这种生活状态,让今天的人们羡慕得只想哭:老子天天累得像头驴,都躲不过雪片般的账单,他们凭啥这么悠闲?难道古人的书里真有“黄金屋”,真有“颜如玉”?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古代的经济环境,和现代的区别,可以用一句话说明:古代是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生活成本极低;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物质丰富的同时,副作用就是生活成本的提高。
中国从夏商之后,就进入农业文明时代,一直维持到辛亥革命,历时三千年。农耕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社会关系单一,相互依赖性差,生活成本低。
占据社会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农民,以种地为生,通常5—10口之家,有几十亩地,一个壮劳力,就可以完成粗放式的农业耕作。那时候的产量虽低,但是正常年份的产出,足够一家吃饱,还能有一些结余,以备灾年。
除了粮食外,房前屋后会种一些蔬菜,养一些家禽牲畜,荒山坡种几棵桑树,养点蚕。男人种地,女人织布操持家业,吃饭穿衣不成问题,无需外界交换。
农耕文明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围绕土地的定居生活。定居的流动性差,它带来两个好处,有块地自己盖房,世代居住,房产支出成本低;同时也不需要支付大量的交通费。
衣食住行占了古人七八成的支出成本,这些都可以通过自给自足解决了,所以,古人即使兜里没有一分钱,照样生活得很好。
今天是工业文明时代,分工的精细化,导致相互之间的依赖性增加,需求向纵深发展,虽然得到的服务越来越贴心,可是生活成本也必然越来越高。基本上我们每一个人,早上一睁眼就面临每天数百,甚至数千的债务。
正因为古人以土地为命根,所以官员们上班后,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把俸禄寄回老家,购置地产。这就是历史上,一自称官员为“士族地主阶级”的原因。
古代土地贵不贵呢?差距很大,各个朝代不一样,丰年和灾年价差十倍以上。比如嘉靖年间,平常一亩地10两银子,灾年1两银子就可以买一亩地,而丰年20两未必买得到。
官员俸禄什么水平,够不够置办地产呢?差距也很大。官员待遇最好的宋朝,宰相级别的官员,折合人民币,年薪至少2000万,县令也有200万之巨。也就是说,在宋朝,一位县令一年的年薪,买一两百亩地不成问题。
待遇最差的明朝,一品官员年薪约30万,七品官员约3万。很显然,一位县令的收入,放在今天就是贫困户。在古代,这些薪水支付一家人的基本生活费,问题不大,买地根本不可能。
不过,明朝皇帝也意识到官员俸禄太低,所以除了年奉外,还有大量补贴,远远超出工资部分。所以,在明朝,官员置办地业也不成问题,只是数量远不如其他朝代。
综合来看,一名官员一年的俸禄,置办10亩地问题不大,几年下来,就可以成为拥有几十亩地的“有产阶级”,甚至小地主。
有了这些土地作支撑,官员们即使离职,回到家乡靠自给自足,生活不成问题。
假如混到中高级别官员,可能一年的收入就能成为中型地主。加上年节恩赏,和皇帝的其它赏赐,即便一名清官,几年积攒下来一辈子不做官,也足可以活一辈子了。
以上是古代官员们,能够在辞职后正常生活的物质条件:自给自足的低成本生活方式,和在职期间俸禄可以置办一些地产。
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我们跟古人不一样的地方,最本质的差异,就在精神层面。
按我们今天的生活态度,即便我们一年赚够了一辈子的基本生活费用,有几个人敢辞职去过隐居式的耕读生活?一定是在欲望的刺激下,想赚更多钱,不光不会辞职,还会削尖脑袋往上爬,恨不得活得比皇帝好,恨不得把下辈子的钱都赚够了。
古人难道不知道钱多可以过好日子?显然不是,能促使他们主动隐退的根本,不在于物质条件,而是精神需求。他们懂得“止”,满足了基本条件即可,甚至很多人连基本条件都不具备,就过起了有上顿没下顿的隐居生活。
比如庄子,穷得四处跟人借米下锅,却不肯接受楚王的宰相任命。比如陶渊明,在别人救济下生活的他,却写出了不朽诗篇。光武帝刘秀有一个同学兼好友叫严光,刘秀四处张榜“抓”他,把他强行带到京城,请他出来做官,严光坚决不就,弄得刘秀害了一辈子单相思。
古人为什么能做到甘于清贫?答案就在“耕读”的“读”字,“耕”是基本生活条件,“读”是自我修炼,“读”又让“耕”超脱于生存的本源,变成了生活的情趣。所以,古代到处充斥着安贫乐道的精神巨人!
我们今天都物质化了,很多人粗鄙地认为传统文化都是垃圾,于是把宝贵的精神财富丢失,把自己扔进永无休止的物质追求黑洞,活成了陀螺,活成了物质的俘虏,活成了活僵尸!
所以,不要说古人比我们幸运,他们生活成本低,即便让你回到古代,你也未必能过上古人悠闲的生活,根子还是在于,你能不能让自己的精神世界足够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