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0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要评价古代英年早逝的帝王谁最可惜,我认为最可惜的,莫过于周世宗柴荣。
说周世宗柴荣英年早逝最可惜,是因为如果他继续活着,很有可能改变历史。
那么周世宗会改变怎样的历史呢?
周世宗去世后,赵匡胤接替周世宗,走上了历史的前台。
赵匡胤当然也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王,他带领他的部队统一了南方和西南方,实现了中原国家的统一。这一历史功绩,自然也是很了不起的。
不过可惜的是,赵匡胤的统一,只能算是小统一。并没有实现汉朝、唐朝那样的大统一。赵匡胤以及后来的赵光义建立的国家,只囊括了中原、江南、巴蜀这三大块。疆域广阔的北方,包括燕云十六州,以及汉朝时候就拿下来的河西走廊,却都落入了辽国、西夏,以及后来的金国、蒙古的手里。
同时,由于北方的少数民族拥有了这一大片土地,他们因此变得强大了起来。比如西夏拥有河西走廊这一个交通要道,因此西夏虽然政治一开始就腐败不堪,但是西夏竟然前后延续了两百年。辽国因为有了燕云十六州这一块,辽国也变得衣食无忧。后来的金国、蒙古也利用这些地盘,得以发展壮大,辉煌一时。
我们说柴荣英年早逝很可惜,是因为如果柴荣继续活着,那么他将要实现的,可能就不是小统一,而是大统一。也就是说,柴荣获得的将会是包括河西走廊、燕云十六州在内的,与唐朝、汉朝同一规格的大统一国家。那样一来,后来的元朝大约就不可能出现了。中国历史,是不是因此就发生改变了呢?
那么,为什么说柴荣有可能改变历史呢?
这是因为柴荣实施了一个与赵匡胤完全不一样的统一策略。柴荣的策略是“由北向南”,赵匡胤的策略是“由南向北”。也就是说,柴荣是想先把北方的契丹人占领的地盘拿下来,至少把燕云十六州拿下来,然后再统一南方。而且实际上柴荣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他只花了三个月,就拿下了燕云十六州中的三个州。只不过这时候他就生了重病,而且很快就去世了,因此壮志未酬,未能实现他的宏伟理想。
有人可能会说,柴荣的打法其实是比较冒险的。因为他没有先统一南方,虽然他侥幸拿下了燕云十六州中的三个州。但因为南方不稳,很可能南方会对柴荣发动攻击,那时候柴荣将遭遇南北夹攻。如此一来,他的后周都有可能保不住了,还谈什么大统一。反而是赵匡胤的策略比较稳妥,先南后北,先把南方统一以后,再对付北方,这是一个明智的打法。蜀汉时期的诸葛亮,就是采用的这个办法。
不过,虽然这个说法有道理,但是用在这里,用在柴荣身上,未必就对。为什么这么说呢?
实际上,当时虽然南方并没有统一,但实际上南方和西南方都是不足为惧的。
南方的代表国家是南唐,南唐的后主李煜,只是个填词皇帝,写词一流,但是在治理国家和打仗上,还真不行。更为关键的是,他一直没有想过要向北方进攻,统一中国。
西南的代表国家是后蜀。后蜀皇帝孟昶与南唐皇帝李煜是一样的人,整天醉心于吃喝玩乐,不理朝政。而且,孟昶还没有像样的将领。在后来赵匡胤灭掉南边的国家的时候,他才有点慌张了,曾经派出军队,试图在边关防守。但是他的军队很快就被打残。由此可见,他无论是军队还是将领,都是不行的。
最重要的一点是,南唐和后蜀,敢于主动挑战后周吗?显然是不敢的。反而是北边的契丹,一直虎视眈眈,一直在瞅准机会南下。所以相对而言,北方才是最不稳定的因素。
为什么说柴荣如果活着,他大概率会打败甚至灭掉契丹,收回燕云十六州呢?我认为有两点值得注意。
其一,柴荣选择的时机比较好。
柴荣在攻打契丹的时候,正值契丹耶律德光去世之后,萧太后崛起之前。这一段时间,实际上契丹的政局是不稳固的。因为不稳固,所以是一个很好的击破契丹的时候。也正是因为如此,柴荣才可能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就拿下契丹的三个州。
赵匡胤没有看到这一点,他错误地估判了形势。当时他也曾试图攻打北汉,但是在围攻晋阳的时候,因为契丹率军来援,他立刻就撤退了。事实上,他如果不撤退,围点打援,契丹未必是对手。
等到宋太宗灭掉北汉再打契丹的时候,契丹已经稳定下来,机会已经失去了。
其二,柴荣的军队实力是最强的。
为什么说柴荣的军队实力最强呢?因为赵匡胤、韩通就是他的两员得力干将。有这两员得力干将帮他打仗,再加上他兵强马壮,因此战斗力是极强的。
可是赵匡胤当了皇帝以后,由于发动陈桥兵变,杀掉了韩通,战斗力显然就削弱了。再加上赵匡胤当了皇帝,不亲自打仗,又削弱了一部分。还有更关键的一点,赵匡胤平定了南方和西南以后,担心将领拥兵自重,因此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把能打仗的将领的兵权都给夺了。宋太宗上台后,又沿用这个政策,还用阵图限制出外打仗的将领。这样一来,宋朝的将领都是熊将,还怎么带兵打仗呢!
可惜柴荣英年早逝,因此最终壮志未酬,实在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