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0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光绪帝的死因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
2008年,正好是光绪帝驾崩100年,由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教授等13位专家,联合发布了一个震惊世人的消息:在光绪皇帝的发辫及随葬衣物中,发现超量砒霜,根据砒霜含量分布,及人体生理特征分析,最后得出“光绪帝死于砒霜中毒”的结论!
光绪帝驾崩后,就一直流传着光绪帝被谋杀的说法。比如书法家启功曾回忆,他的曾祖礼部尚书溥良说,光绪死前,喝了一碗慈禧赏赐的“塌喇”(优酪乳)。当时的宫中内人,提到光绪之死,一律是讳莫如深的神态。
按照《清史稿》记载,光绪死于疾病,后人根据医案记录,推测光绪得了严重的神经官能症,和心肺功能的慢性衰竭。所以,光绪被毒害的传言,一直得不到验证,成为野史。没想到百年后的现代考古技术,推翻了正史,为我们揭开了这段谜案。
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谁是毒害光绪皇帝的凶手呢?动机又是什么呢?
第一疑凶:慈禧
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坚信,杀害光绪的凶手,非慈禧莫属。从动机、条件和证据三个维度分析,慈禧的嫌疑最大。
1.作案动机
慈禧与光绪帝的决裂,从戊戌变法后就无人不知,假使光绪帝掌权,慈禧的日子也不会好过。在光绪眼中,慈禧就是祸害大清国的罪人,同时也是自己个人不幸遭遇的仇人。
对光绪的这个心态,慈禧也心知肚明,她知道一旦光绪重新掌权,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全面否定自己,并清洗自己的政治势力。
慈禧并不认为自己的政治主张有问题,更不认为光绪的变法正确,所以,为了防止光绪重启变法,她必须除掉光绪,更何况二人从私人感情上,早就水火不容。
其实这个说法虽有一定道理,但是不够充足。
①慈禧反对戊戌变法也不全是错
由于晚清的屈辱史,及光绪帝曾经带来的一丝光明,后人天真地认为,假如没有老妖婆作梗,戊戌变法顺利实施,或许中国就不会遭受列强蹂躏。
其实这是误解,且不说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单从戊戌变法的内容、方法和变法人选三个角度看,可以肯定地下个结论:没有慈禧的阻拦,戊戌变法也会失败,最坏的结果有可能让大清王朝提前灭亡。
虽然从今天的视角看,大清提前灭亡不算坏事,可是就当时而言,这是谁也接受不了的事实。
限于篇幅,我们不能仔细分析戊戌变法本身的缺陷,可是请别忘记,慈禧阻拦变法,既有思想落后的一面,也有对政局经不起大动荡的考量,不能全面否定慈禧的做法。
打个未必恰当的比方,夫妻双方为投资股票还是房地产发生争执,都想按自己的意图行事,结果闹得摔碗掼盆。可是你能粗暴地以对和错判定是非吗?即便是结果验证某一方错了,也不代表另一方肯定正确。
其实慈禧也不是完全反对戊戌变法,甚至还有过支持的举动,只是执行过程中变味了,惹翻了慈禧太后。
由此可见,慈禧不是反对变法,而是反对具体的执行方案,以及背后的政治目的。因此,将双方的分歧,当作慈禧杀害光绪的动机,不够充分。
②回鸾后,光绪的处境有所改善
北京事变后,慈禧、光绪一行逃难西安,沿途艰辛不说,慈禧一度差点被八国联军当作战犯干掉。这段经历,让慈禧冷静下来,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不变法大清早晚要亡。从这儿开始,她与光绪的政治理念接近了。
回到北京后,光绪的政治待遇有所恢复,他结束了瀛台幽禁的生活,重新回到金銮殿参政。当然,拍板的依然是慈禧。
从计划废掉光绪,到让光绪重回金銮殿,这个举动释放了很明确的政治信号:慈禧非常希望母子和解,共度危局。
③私人恩怨未必走向你死我活
慈禧曾经册立载漪的儿子溥儁为大阿哥,为废黜光绪做准备。就在这个过程中,以载漪、载勋、载濂、载澜和刚毅为代表的皇族贵戚,带领六十多名义和团,直奔瀛台,准备弑杀光绪帝。
慈禧阻止了这个鲁莽的举动。客观来说,如果不是慈禧阻拦,光绪帝提前十八年就驾崩了。
慈禧一面准备废黜光绪,一面又保护他的生命不受威胁。这说明,尽管“母子俩”已经如同陌路之人,可是慈禧依然没有泯灭人性之光,从私人感情上讲,她依然不能做到决绝。
2.作案条件
从作案条件上来讲,慈禧肯定是条件最好的一位。可是条件最好,不代表唯一具备条件。从载漪等人准备公开弑杀光绪来看,光绪帝的被孤立,导致他的基本安全失去了保障。这种情况下,很多人都具备谋害光绪的条件。
3.证据分析
慈禧谋害光绪的间接证据有两个,一是她曾经说过:“我不能先尔死。”二是启功所说的那一碗“塌喇”。不过说实话,这些都不能算是证据。
从以上分析可知,慈禧谋害光绪,严格来讲有点勉强,或者说理由不够充分。
第二疑凶:袁世凯、庆亲王奕劻
袁世凯谋害光绪的动机很简单,当初戊戌变法,就是袁世凯告密所致,光绪因此对袁世凯恨之入骨,曾经“日书项城(袁世凯)名以志其愤”。
庆亲王奕劻为何要谋害光绪呢?因为奕劻与袁世凯有私交,二人定好计划,谋害光绪后,由奕劻的儿子即位。
这个说法其实最不靠谱。光绪遇害前,袁世凯已经被贬,回到河南定居。以袁世凯的实力,想远程控制弑君,比登天还难。立奕劻的儿子为帝更始无稽之谈,这种事除了慈禧,谁有能力暗箱操作?
第三疑凶:李莲英
李莲英谋害说,出自裕德龄《瀛台泣血记》。裕德龄是当时的宫中女官,与光绪皇帝有交集。不过,从裕德龄的其它记载来看,有很多靠不住的东西。比如她自己的身份问题,裕德龄把自己包装成旗人公族之后,甚至笔名用了“德龄公主”,其实她的身份是个汉人。
从李莲英一贯的风格来看,他不可能与光绪产生个人恩怨,假如他下手谋害光绪,只有一个可能性:受慈禧指使。
这正是一个漏洞,慈禧假如要谋害光绪,可能会让李莲英出马吗?嫌疑太大,肯定会引起光绪警觉,容易打草惊蛇。
所以,这个说法基本也站不住脚。
第四疑凶:保守派皇亲
其实谋害光绪的嫌疑人,远远不止以上几位,宽泛一点说,所有站在慈禧一党的皇室贵戚,都有嫌疑。
晚清末年,慈禧重用“载”字辈和“溥”字辈的皇室子弟,这些人掌握了朝中的决策大权,和军队控制权。载漪等人为何随随便便就能带人,公开闯瀛台?他就是九门提督,负责皇宫警卫。
这些人从政治上都是光绪皇帝的死对头,一旦光绪帝重新掌权,他们逃不过被清洗,当然这个说法同样缺乏证据。
不过,如果这个说法与慈禧谋害说相结合,也许更接近真相。
试想一下,慈禧太后死后,光绪亲政,大清会怎样?一定是一场政治地震!帝派势力与后派势力之间的总决战。
大清本来风雨飘摇,再发生内部惨烈的大清洗,后果不言而喻。在这种情况下,保守势力一定会逼慈禧太后,在临终前解决这个问题。
为了大清国,慈禧太后恐怕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抛弃自己的拥趸,协助光绪掌握实权;要么干掉光绪,扶立一个各派势力都能接受的新皇帝。
所以,我的结论是:光绪被害,是慈禧临终前,在保守势力敦促下,基于未来政治格局的需要,被迫默许,并由保守势力执行的一场谋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