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琼和尉迟恭两人功劳相当,为何俩人的待遇却完全不同呢

日期:2023-11-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隋朝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山东农民王薄,高唱着慷慨激昂的《无向辽东浪死歌》,揭竿而起,掀起了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时势造英雄,在金戈铁马的隋末农民战争中,也出现了很多威震一时的猛将,他们凭借过人的勇武和胆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战场奇迹,尉迟恭和秦叔宝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尉迟恭,字敬德,山西朔州人。生于隋文帝开皇五年,卒于唐高宗显庆三年。民间传说尉迟恭是铁匠出身,与史实不符。《尉迟恭墓志铭》记载,他出身将门世家,曾祖尉迟本真,担任北魏冠军将军,祖父尉迟梦都,担任北齐济州刺史,父亲尉迟伽担任过隋朝仪同等职务。

  隋炀帝末年,尉迟恭眼看天下大乱,于是挺身从军,参加了隋朝高阳地方部队,多次参与了镇压农民起义。山西军阀刘武周起兵后,尉迟恭投奔到刘武周麾下,在刘武周手下担任武将三年时间。期间他屡立大功,在晋州之战、浍州之战、夏县之战中多次击败李世民,迅速成为威震天下的虎将。

  620年,刘武周势力失败后,尉迟恭投奔李世民,从此进入了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阶段。唐朝开国重大战役,尉迟恭几乎无役不予,在平定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大战中都有上佳表现。唐朝开国后,尉迟恭被加封鄂国公、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秦琼,字叔宝,山东济南人。生年不详,卒于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秦叔宝的出身也并非像评书演义中那么寒酸穷困,他的曾祖、祖父、父亲也是北魏、北齐的官吏,只是没有尉迟恭祖上那么显赫而已。

  秦叔宝早年参加隋朝军队,先后跟随名将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后来秦叔宝投奔瓦岗寨,成为瓦岗寨的骨干将领之一,与程咬金、罗士信、裴行俨并称瓦岗四大骠骑。瓦岗军失败后,秦叔宝辗转投奔王世充,不久归顺李世民,先后在平定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战事中立下大功。秦叔宝最为精彩的一战,是在公元619年的美良川之战中,击败了威震天下的尉迟恭。开国之后,秦叔宝被封为胡国公、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从他们的武功、能力、在唐朝开国战争中所做出的贡献来看,两人可谓是半斤八两,不相伯仲,难分高下。史书在评论唐朝武将时,也往往把二人相提并论,如《旧唐书》记载,“敬德夺槊陷阵,鼓勇王师,却赂报恩,竭忠霸主。叔宝善用马槊,拔贼垒则以寡敌众,可谓勇矣”,“皆所谓猛将谋臣,知机识变。有唐之盛,斯实赖焉”,“太宗经纶,实赖虎臣。胡、鄂诸将,奋不顾身”。

  然而,李世民的对二人的态度却明显有差别,偏爱尉迟恭却冷落秦叔宝。两件事可以证实。一是玄武门之变中,尉迟恭被李世民视为心腹干将,兵变前参与密谋决策,兵变中赤膊上阵奋勇冲杀,事后赏绢一万匹,赐食邑一千三百户。

  而秦叔宝在此次事件中则明显属于外围人物,从史书记载来看,他在玄武门之变中存在感极低,无论是事前密谋还是兵变过程,史书记载几乎未提到秦叔宝,事后获得封赏仅仅是食邑七百户。此事可以证实,李世民对秦叔宝的信任度很有限,在涉及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秦叔宝被他排除在外。

  二是凌烟阁功臣排序问题。秦叔宝跟随李世民的时间要早于尉迟恭,战功丝毫不比尉迟恭小,但尉迟恭排名第七,秦叔宝却奉陪末座,排行倒数第一。很多武将无论资历、战功、能力都远不如秦叔宝,却都堂而皇之排在他前面,可见李世民对秦叔宝的冷落与不信任程度何其深也。

  李世民为什么要这么做?细看史书即可找到答案。唐高祖李渊说过的一句话,揭开了真相。在620年平定刘武周之战中,秦叔宝立了大功,李渊兴奋不已,《旧唐书》记载,李渊赐给秦叔宝一个金瓶,并对他说:“卿不顾妻子,远来投我,又立功效,朕肉可为卿用者,当割以赐卿,况子女玉帛乎?卿当勉之”,恨不得把自己的肉割下来赏给秦叔宝吃。秦叔宝为此感激涕零,誓死效忠李渊。

  在整个唐朝开国战争中,受到李渊如此厚待、如此称赞的武将,仅有秦叔宝一人,李渊对秦叔宝的刻意拉拢之心昭然可见。而在唐初武将阵营中,实际上早就暗中存在着选边站队现象,李渊、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三方,各怀心事,都在暗中拉拢培植自己的势力圈子。

  如裴寂、萧瑀忠于李渊,薛万彻、薛万均、罗艺则是太子建成的嫡系,尉迟恭、程知节等人是李世民的心腹。李渊的这句话,给众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秦叔宝从此被认定是李渊的心腹。而对李渊和李建成的人,李世民向来是抱着极大的防范和敌视心态。他登基之后,萧瑀、裴寂陆续被贬谪发配,薛万彻被杀,薛万均被囚禁至死,因此秦叔宝被他视为李渊势力之后,受到冷落和边缘化,已是在所难免之事了,成为凌烟阁功臣倒数第一也就不稀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