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说起董卓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东汉末年曾有这样一位少年,年少家贫但却为人仗义,伙伴们来家造访,因为无钱招待,他便把家里唯一的耕牛杀掉待客,一副侠肝义胆深受四方豪杰赏识。如果不告诉你名字,你肯定把这种事情往袁绍、曹操身上联想,但我告诉你这个人的名字叫董卓。董卓,字仲颖,陇西郡临洮县(今甘肃定西市岷县)人,对任何一个稍微熟悉三国历史的读者来说,董卓都是如雷贯耳般的反面人物。他借镇压黄巾起义崛起,后引兵入洛阳,废少帝、立新皇、独霸朝纲,以至于“百官惊怵,天子不宁”。
然而,这样一个人物真的单纯只是为了祸乱天下才登上历史舞台的吗?在董卓之前,东汉帝国的权力秩序已经坍塌,那么在以董卓为代表的西凉集团掌权之后,他们为什么不能够重新恢复王朝的正常运转呢?很显然,历史没有演义描述的那么简单,董卓也绝非没有做过这方面的尝试,但很可惜士族集团的排斥和不合作最终浇灭了董卓重构帝国框架的希望,他只能劫持汉帝、仓皇西逃,最终被倒向士族集团的吕布一戟刺死。
董卓年少从军,为朝廷征战四方,在30年的岁月里,先后与西羌和匈奴的军队大战百十余场,最后因战功而被封为斄乡侯。不客气地说,在公元189年奉命率兵入洛阳之前,董卓是不折不扣的国之干将、社稷栋梁。不过董卓祸乱汉朝也是从他进入洛阳之后开始的,最典型的举动便是“擅行废立”,也就是废黜少帝刘辩,转而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这就很耐人寻味了,为什么一个被众人看好的社稷重臣会在进入洛阳之后迅速蜕变呢?这根本不符合逻辑。
这确实不符合逻辑,首先我们要弄清楚的一点是尽管董卓在西陲战功赫赫,但他真的被传统的士大夫阶层看好吗?其次他“擅行废立”的意义何在?难道仅仅是与士大夫阶层结下怨仇?这些问题解决不了,董卓祸乱汉朝的逻辑就无法说通。事实上,那些身居洛阳的士族集团从来就没有看起过董卓这样一个来自西凉的边防军人,公元189年董卓虽然得到大将军何进的诏令进京诛杀宦官,但士大夫在心里却根本不愿意正眼看一眼这个“武夫”。
此刻董卓唯一的本钱就是手中的军队,他要重塑秩序就必须让众人承认他的权威,而废立皇帝恰恰是最好的手段。换句话说,董卓并不是因为独掌大权才得以“擅行废立”的,相反他是通过“擅行废立”才得以独掌大权的。接下来董卓获得了权力,但也把士大夫阶层得罪了个遍,这也为接下来朝臣对西凉集团的排斥和不合作奠定了基础。没有人以独夫民贼为人生目标,董卓也是如此,他原本的想法是做大汉秩序的重塑者,也就是通过笼络门阀士族来恢复朝廷的正常运转,可惜士族们却不买账。
出于门第之见,朝臣们对这个专横跋扈、出身贫贱的边疆武人嗤之以鼻,而无故废立皇帝更加剧了人们对他的厌恶。终于对董卓忍无可忍的士族组织“义兵”讨董勤王,各地诸侯纷纷响应组成联军并公推袁绍为盟主,号称五十万。董卓得知消息,慌乱之余更多的是恼怒,但眼见联军势大,不愿硬拼的董卓只能避其锋芒,迁都长安。士族的不合作,让董卓心灰意冷,从这一刻起,他彻底变成了独夫民贼。离开洛阳之时,他一把火烧光了这座千年古都,天子百官被西凉军队押解西行,一路上尸横遍野,惨不忍睹。
既然无法重塑大汉的权力秩序,那就躲在郿坞当一只“鸵鸟”吧。公元192年,司徒王允设反间计,“弃暗投明”的吕布杀死董卓,一代枭雄就此走完了命途多舛、罪恶滔天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