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慈安闺名无可考, 只知是“钮祜禄氏,广西右江道穆扬阿女”。钮祜禄氏在清朝是大姓, 她的父亲穆扬阿身为右江道,是朝廷正四品官员。因此慈安虽属名门望族,但也算得大家闺秀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咸丰二年(1852)二月,慈安被选秀入宫,四月二十七日进内诏封贞嫔,五月诏晋贞贵妃,六月已拟为皇后,其嫔妃册封典礼均未举行,十月立为皇后,时年十六,比咸丰小六岁。她生前没有子嗣,但却依靠丈夫咸丰皇帝的信任和宠爱,由嫔连升四级成为皇后,仅用了六个月的时间,堪称清代晋封速度最快的皇后。
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十七日,咸丰崩。他临终前做了三件事:一、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二、命御前大臣载垣、端华、景寿,大学士肃顺和军机大臣穆荫、 匡源 、 杜翰 、 焦佑瀛 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三、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代表母仪天下的权力,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代表统一天下的权力,并下发"派载垣等八大臣赞襄一切政务"的上谕。
当时二十五岁的慈安成为皇太后,“是时, 孝贞、孝钦两宫并尊”,孝贞即慈安, 而孝钦便是慈禧。由于咸丰朝间,慈禧只是“懿贵妃”,亲子即位后被奉为“圣母皇太后”,徽号慈禧;而原来高她一级的先帝的皇后慈安则被尊为“母后皇太后”,徽号慈安,于是后人也惯以“慈安”称之。
史书记载慈安所做的最突显的有两件事:
一是诛杀太监安德海。清朝制度太监不得出京城,犯者杀无赦。安德海是慈禧的心腹太监,同治八年(1869)八月,他请求慈禧派他到江南置办龙衣,获得许可。但他不知收敛,一路招摇,途经山东境内时,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拿获。丁宝桢迅速将此事上奏朝廷。慈禧有意袒护,慈安"立命诛之"。结果安德海被就地正法。
二是立阿鲁特氏为皇后。同治十一年(1872),17岁同治到了立后成婚的年龄。慈安看中了淑静端慧、容德俱佳的崇绮之女阿鲁特氏,而慈禧则看中了年轻俏丽、姿性敏慧的凤秀之女富察氏。两人各执己见,最后同治采纳了慈安的意见,同意立阿鲁特氏为皇后。
咸丰死后两个月,清宫即发生了辛酉政变。这场朝廷内部的权力之争,一方是两宫皇太后和以恭亲王奕欣为首的皇族,另一方则是咸丰帝临终任命的八位赞襄政务王大臣。这场政变的组织者、策划者和领导者是慈禧,其主要倚靠的骨干力量是奕欣,但也绝对不应忽视慈安在其中的作用。
慈安为什么会站到了慈禧这一边?
慈安是被慈禧和恭亲王胁迫的——这点可能性不大。当时慈禧和奕䜣二人党羽未丰,依然要忌惮并且仰仗利用慈安“先帝正宫皇后”的权力地位。在后来两宫垂帘时,慈安跟慈禧关系甚洽,慈安做出了一件让慈禧非常满意、甚至有些感动的事——邀慈禧同居养心殿。清朝后宫祖制,嫔妃的子嗣名分上皆是中宫皇后的子女,故而慈安是同治的嫡母,对同治有绝对抚养权。同治登基后,作为皇帝要居住在养心殿,。而作为年仅六岁的孩童,其嫡母顺理成章要同入养心殿抚育照料。慈禧作为庶母,只能依照宫中规矩住在太后的宫殿里,没有资格进入养心殿与儿子朝夕共处。如果在辛酉政变时慈安受到了慈禧胁迫,二人断然不会是这样融洽、共荣的关系。
其实,慈安之所以能与慈禧统一战线,是凭着“妇人之见”, 做出了她自认为正确的选择。这个事件中慈安有她的私心——当然不是篡位夺权,而是维护皇权尊严。在慈安眼中,她并不是选择了慈禧和恭亲王,而是在支持和守护幼年的咸丰,守护先帝的江山统治。
在辛酉年十月的记载中提到,这几位赞襄王大臣平日里“跋扈不臣”“悖逆狂谬”,更有甚者“擅坐御位”,可见其八人自视权重位高,皇位上奉着的又是孤儿寡母——小小幼童和二十来岁的年轻妇道人家,于是放肆行事、挑衅宫规皇权。这样子的磕碰、冲突,恐怕在咸丰驾崩不久便已显棱角,慈安对于这种破坏规矩、践踏皇权的行为是断断不能容忍的,心内嫌隙芥蒂可能早已有之。
实质上,在此前辛酉年九月的圣旨中,皇帝 (实质上是两宫太后) 的斥责也埋下了惩治八大臣的引子:“载垣等复不能尽心和议, 徒以诱祸英国使臣,以塞己责任,以致失信于各国,淀园 (即圆明园) 被扰, 我皇考巡幸热河,实圣心不得以之苦衷也。”这可以说是慈禧的意思,但“御赏”之印也明明白白表示着这也是慈安认同的价值观。
慈安重视的 是一份安稳与太平,是在江山飘摇、朝局动荡之际求得清国与海外诸国的相安无事。一次次的战败、一份份条约的签订, 让她害怕战争,让她不再具有战胜的信心,她唯愿在满足诸国要求之后,各国可以讲一些“仁义礼智信”,还大清一段太平岁月。在慈安眼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当年随咸丰出逃热河,一切的纷扰、屈辱,源头都是载垣 (赞襄王大臣之一) 等人“不能尽心和议”,是他们将先帝、将大清推向了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