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如何巩固东吴的统治地位孙权是怎么政权的本土化的

日期:2023-11-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孙权如何巩固在江东的统治地位的?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孙策死于建安五年,当时,孙权只有十九岁。而直至此时,孙策集团依然是以征服者的身份出现在江东的。孙策先后赶走了朝廷任命的刘繇、王朗、华歆等长吏,这不仅给孙策集团的统治合法化笼上了一层阴影,更让“外来侵略者”的身份标签与他们如影随形。在当时的江东人士看来,孙策与袁术简直就是一丘之貉:孙策最初东下,就是受了袁术的委派。

  而袁术因为过早称帝,是最早烂了名声的诸侯。此外,当时的扬州刺史部远没有如今这么发达,还有大量的土地被原生部落(山越)所占据,未被开发,如何让这些山人臣服,也是孙权要面对的问题。彼时,由于孙策的去世,很多人对孙氏集团的未来感觉悲观,纷纷离去。

  因此,虽然从表面上看起来,孙权承父兄基业,是个坐享其成的官二代。但实际上,孙权和曹丕、刘禅等人所面对的局面完全不同,只要政权的本土化未完成,他在江东的统治就称不上稳固。那什么叫政权的本土化呢?

  就是要能让当地人——尤其是那些实力派和有影响力的人接纳你。孙权在当政早年,做的就一直是这件事。从建安五年到赤壁之战前,孙权礼贤下士,广纳人才,大量吸纳江东本地人士做官。

  这其中,包括了:顾雍(吴郡吴人)、陆绩(吴郡吴人)、张温(吴郡吴人)、骆统(会稽乌伤人)、吾粲(吴郡乌程人)、朱据(吴郡吴人)、陆逊(吴郡吴人)、周鲂(吴郡阳羡人)等人。翻看《三国志·吴书》,可以非常明显的发现:有传的人物中,若是从孙坚、孙策时代就开始跟随孙氏父子,那么籍贯各处都有;

  但是,自孙权时代开始,则大多都是江东人士。孙权这种广泛吸纳江东士族进入政权的举措,极大地促进了自身这个外来政权的本土化。为什么要吸纳当地人士进入政权?就是为了尊重和承认当地人在本地的原有影响力;而本地人通过进入政权的形式,又能将本来就存在的影响力进一步强化。

  由此,本来在东汉属于边缘人物的江东士族,开始逐步进入历史的视野,逐渐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孙权做的第二件事,则是征山越。当时,祖国的东南一带还有大量的原始森林,相当多的部族散居于此,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而汉人不论是人数还是定居点,都少得可怜。

  至于孙权为什么要花大力气征伐山越,原因则主要是两个方面:首先,对外扩张受阻。孙策之死,是东吴整个政策路线的分水岭。由于孙权没有孙策一般的野战征伐能力,而且自己年幼,尚无根基,所以他只能先着眼于内部统治的稳固,减少过度的对外战争可能会带来的不利影响。其次,孙权所占领的土地,远称不上富庶。资源的瓶颈,也迫使孙权只能向内部挖掘。

  而山越人占据了如此广袤的土地,自然很容易就会成为孙权重点关注的目标。在赤壁之战前,江东集团的战争几乎全部都是围绕征山越展开的军事行动。翻看程普、陆逊、太史慈、韩当、周泰、吕蒙等东吴将领的履历,他们几乎都有“征山越”的经历。所幸,孙权这两件事都干得很不错。

  一方面,他广纳贤才,尤其是招揽江东士族进入政权,使政权逐步本土化,以取得地方势力的支持。另一方面,他又深耕本地,将统治向纵深推进。随着时间的推移,孙权作为一个领袖,至少在东吴内部,已经获得了极大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