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稷重臣魏延真的是反贼吗他为何一直背负骂名

日期:2023-11-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魏延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魏延,被认为是西蜀政权中仅次于五虎上将的猛将,也是后主时代蜀军的支柱,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社稷重臣,却始终背负着“反贼”的骂名,可事实果真如此吗?

  关于魏延“反”的动机:

  其一,也是演义中表面上的“正统”解释,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相信这种说法没有几个人会真当回事,毕竟识人不是相面,坏人脸上也不写字,这只是一个拙劣的借口而已。

  其二,魏延在孔明手下不受重用,心怀不满,故欲反蜀投魏,这才是罗老想让世人以为的魏延必反的真正原因。罗老可谓处心积虑的设置了种种铺垫,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魏延献计奇袭长安被孔明否决后,“怏怏不悦”。但是仔细分析一下,会发现这种说法也很荒谬。翻看魏延的履历表,可以发现他在西蜀政权历任重职。刘备进位汉中王之时,魏延就力压诸多德高望重的老将以黑马姿态被任命为汉中太守,俨然已和关圣人平起平坐;到诸葛亮出师伐魏时他在从军武将中排名第一,那时他的头衔已经变成镇北将军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都亭侯,赵云死后,他已经事实上成为蜀汉军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以这样的身份和履历,孔明之后兵权将毫无疑问的落入魏延之手,即使诸葛亮更赏识他的嫡传门生姜维,可此时刚投蜀不久的姜维又怎能与魏延相提并论呢?放着这样的锦绣前程不要,而去反蜀投魏,孟达和黄权的例子就在眼前,投魏大不了也就是“累官故不失州郡”的下场,我想任何一个有理智的人都不会鸡头不做非得冒着极大风险去作凤尾吧。所以这条理由也不成立。

  至于与杨仪不和之类鸡毛蒜皮的小事更不可能成为魏延“谋反”的理由,所以魏延本来就没有“反”的动机。

  那么魏延有没有谋反的实际行动呢?

  首先,一个人如果想要谋反,最重要的就是必须掌握兵权,笼络人心,培植亲信,以图举事。魏延位高权重,如果真有不臣之心,即使有诸葛亮压制,想要暗地里搞个反革命集团也是易如反掌。可按书中所述,魏延谋反之时,刚一交战,被对方一个无名小卒一番话,部下就“大喊一声,散去大半”,竟连一个亲信也没有,只留下个不知心腹的马岱相随,最终还被其所杀,这哪像是谋反,分明是伸着脖子让人家砍。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魏延平时确实兢兢业业,根本没有非分之想,导致临时事发之时一点准备也没有,才会中了杨仪的诡计。

  其次,从孔明死后魏延的反应来看也证明他根本没有反意。按常理判断,魏延若反,孔明病重,必然安插耳目探听消息,孔明一死头等大事就是攻杀杨仪,夺取兵符,收回兵权,到那时无论是投魏还是杀回成都自立为王都不费吹灰之力。可演义所述,魏延直到第二天杨仪姜维收兵回蜀以后才从前来探营的费祎口中得知孔明的死讯,还天真地等着老奸巨滑的费祎把兵符送来,导致此后一步被动步步被动,最终事败。一个叱咤风云戎马半生的猛将就是这样策划攸关自己生死存亡的“谋反大业”的,真不知罗老是在嘲笑魏延的智商还是读者的智商。

  总而言之,魏延既无谋反的动机,也根本没有谋反的行为,却被泼了一身“反贼”的污水,实在是千古奇冤。倒是那位“平叛功臣”杨仪,日后一语道出心事“昔日丞相初亡,吾若将全师投魏,宁当寂寞如此耶”,活脱脱一张小人嘴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