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在春秋的作用那么大 这个“礼”究竟到了什么样的地步

日期:2023-11-09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春秋礼仪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为了挽救春秋礼乐崩坏所带来的社会混乱,人们高扬“礼”作为时代的价值标准来评判社会人事,《左传》一书记载有大量“礼”或“非礼”的事件,即已表明谴责违礼行径和褒奖守礼行为的立场。不仅如此,人们还开始自觉地对“礼”进行思考,认为“礼”与人、事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可以通过“礼”来预测人物命运、事态发展等,《左传》隐公八年:四月甲辰,郑公子忽如陈逆妇妫。辛亥,以妫氏归。甲寅,入于郑。陈鍼子送女。先配而后祖。

  鍼子曰:“是不为夫妇。诬其祖矣,非礼也,何以能育?”郑公子忽先婚配后祭祖违背婚娶之礼,陈鍼子认为这是欺骗其祖先,不可称为夫妇,预言他将无后于郑,公子忽虽然后来即位为郑昭公,但不久即为高渠弥所杀。僖公十一年:天王使召武公、内史过赐晋侯命。受玉惰。过归,告王曰:“晋侯其无后乎!王赐之命,而惰于受瑞,先自弃也已,其何继之有?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礼不行,则上下昏,何以长世?”

  晋国遭骊姬之难一直内乱不已,周襄王赐命晋惠公本是确立其君位的重要典礼,惠公却受玉不敬,内史过据此断言惠公的后代将不能享有君位,惠公之子怀公果然于僖公二十四年被晋文公所杀。《国语周语上》记载此事甚详,紧承其后又载有襄王使太宰文公及内史兴赐晋文公命,文公受命之礼一切合于礼仪,所以内史兴回朝后劝说襄王善待晋国以结为援:“晋,不可不善也。其君必霸,逆王命敬,奉礼义成。敬王命,顺之道也;成礼义,德之则也。则德以导诸侯,诸侯必归之。”

  僖公二十五年晋文公平定王子带之乱并送襄王回朝,又于二十八年主持践土之会成为霸主。《左传》记有众多因在宴会朝聘享礼中行“非礼”之事而预言其人不得善终且灵验如响的例子,襄公二十一年晋国叔向说:“礼,政之舆也;政,身之守也。”

  因为怠于礼则政有失,政有失则难立身。昭公七年鲁国孟僖子说:“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定公十五年子贡更强调说:“夫礼,死生存亡之体也。”人们认为坚守礼制可以保卫社稷安身立命,违背礼制必将带来灾难祸患,那么“礼”何以能起到如此重大的作用?

  古代人们的观念中,天是万物的主宰,自然也是人间法则的根据,文公十五年鲁国季文子说:“礼以顺天,天之道也。”认为礼上本于天,是天道在人间的体现,赋予礼以神圣性、合理性,这样就树立了礼作为天地法则的权威。昭公二十五年郑国子大叔称引子产的话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即礼涵盖天地宇宙之间,是人们立身行事的准则。子大叔进而发挥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故人之能自曲直以赴礼者,谓之成人。”

  不仅突出了礼的神圣至上,还强调人要不断改造自己达到礼的境界;昭公三十一年也说:“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作为君子要时刻以礼来检验自己,一切行为都要合于礼。对此,人们又提出了由道德修养以达到礼的境界的具体途径。昭公二年叔向说:“吾闻之曰:忠信,礼之器也;卑让,礼之宗也。”

  忠信卑让既是人们行礼时的态度表现,也是对人道德品质的内在要求。昭公二十六年晏子说:“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君令而不违,臣共而不贰;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晏子认为礼与天地共生,以礼治国由来已久,要求不同身份等级的人,在处理相互关系时都应遵守其相应的道德准则,并以此描绘出礼制规范下人们的道德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