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举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攻打李渊

日期:2023-11-06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薛举为什么要攻打实力较强的李渊,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孙子兵法》有云:“用兵之道,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意思就是说:在敌弱我强的情况下,应该集中兵力消灭敌人;在敌我兵力相近的情况下,应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而消灭敌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则应该避免与敌人交战。像“巨鹿之战” 、“淝水之战”等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确实存在,但却少之又少。可以说,战争法则自古都是“以多胜少”和“以强凌弱”,很少有例外!

  薛举是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县)人,家族是历史上著名的河东薛氏。河东薛氏是蜀汉灭亡后从蜀地内迁至河东的豪强家族,通过后期发展,逐渐成为人才辈出的一流士族。唐朝名将薛万钧和薛万辙兄弟以及后来的唐朝名将薛仁贵、明朝阳武侯薛禄均出自河东薛氏。因为父亲薛汪在金城县(今兰州)担任校尉(隋朝时低级军官)的缘故,薛举全家迁徙至金城县。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四月,因为自然灾害粮食歉收,使得饥民遍地,盗贼四起。薛举乘机率众起兵反隋,控制了金城郡(下辖金城县、狄道县,郡治在金城县),并打开官仓赈济灾荒,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支持。随后,薛举自称西秦霸王,建立西秦政权,封长子薛仁果(另有一说叫薛仁杲)为齐公,少子薛仁越为晋公,并开始开疆扩土。到了大业十三年(617年)十二月,薛举在收编隋末民变起义军领袖唐弼的部队后,实力大增,号称拥兵二十万,此时薛举已占据陇右(六盘山以西的甘肃地区)广大地区,成为雄霸一方的割据枭雄。

  在薛举起兵反隋后,甘肃武威人李轨在武威也聚众起兵,并自称河西大凉王。到了大业十三年(617年)十二月,李轨派兵已攻占了张掖、敦煌、西平(即鄯州,今西宁市)、枹罕(即河州,今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等郡,将河西地区几乎全部占领。与此同时,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也起兵反隋,很快占领了长安,并迅速控制了关中局势。此时李渊所控制的疆域包括关中和河东(今山西)一带,实力相对较强。那么,为什么薛举不先全力攻打实力稍弱的河西李轨,却要招惹实力较强的关中李渊呢?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薛举在金城县称帝,册封长子薛仁果为太子,少子薛仁越为晋王,西秦政权的军事力量主要集中在薛举父子三人手里。薛举称帝后,马上派遣长子薛仁果攻打天水郡(今甘肃天水),派遣少子薛仁越攻打河池郡(今陕西省凤县凤州镇)。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天水郡和河池郡均是长安周边的郡县,而当时李渊才在太原起兵,并未攻占长安,所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薛举称帝后,便有了攻占长安,控制关中的战略想法。这个结论后来得到了证实,《新唐书》中是这样记载的:

 

  关中是以长安为主心的陕西中部地区,这里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对外辐射范围广,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并且,这里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适合农业种植,是当时重要的粮食棉花生产区,是历来割据枭雄成就霸业的必争之地。更重要的是,关中地区的中心长安是隋朝的开国之都,是当时除过东都洛阳以外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而当时,河南、河北以及江淮地区的农民起义牵制了隋朝大部分兵力,使得隋军主力部队无暇西顾关中,导致关中空虚。因此,薛举有了攻占长安,控制关中的战略想法。但是,让薛举没有想到的是,李渊从太原起兵后仅用了五个月的时间便攻占了长安。而当时,薛举已攻占天水郡,正在派兵攻打扶风郡(治所在今陕西凤翔,距离长安很近),所以不可避免的会与李渊政权产生纷争。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六月,李渊从太原起兵反隋,仅仅用了五个月的时间,便攻占了长安,紧接着关中各郡闻风而降,李渊迅速控制了整个关中地区。而此时,薛举已攻占天水郡,其子薛仁果兵锋已到扶风郡(治所在今陕西凤翔,距离长安很近)。于是李渊派遣次子李世民率军讨伐薛仁果,并打败了薛仁果。自此,薛举割据政权与李渊割据政权开始发生正面军事战争。

  若此时,薛举政权坚守自保,也许可以残喘一段时间,但李渊政权会利用这段时间来巩固关中和河东的统治,待时机成熟便会一鼓作气剿灭薛举。若此时,薛举阵营集中兵力全力攻打刚刚占领长安,立足未稳的李渊,才是唯一的出路。公元618年五月,李渊政权将领张长逊率军攻打薛举政权将领宗罗睺(薛举政权主要将领,被薛举册封为义兴王),薛举接到消息后,马上率己方全部兵力前往救援,李渊再次派遣次子李世民为元帅率军抵挡。两军对垒时,正好李世民生病,卧床不起,而李世民部将刘文静与殷开山自恃兵多而疏忽大意,被薛举乘机率军从背后袭击,唐军大败,李世民被迫率领残军返回长安。八月,薛举打算乘胜攻取长安,然而却出师未捷身先死,在即将出兵时突然生病,不久就去世了。

 

  李轨家族是凉州(此时指武威郡)本地的名门豪族,在西北地区根基深厚,并且家里十分的富有。本文作者查询了相关资料,认为李轨家族很有可能就是陇西李氏的姑臧系,再加上唐高祖李渊与李轨往来的书信中称其为从弟(堂弟),更加增强了这个观点的可能性。但出于对历史的尊重,只能说李轨家族很有可能就是陇西李氏的姑臧系,不能肯定!因为陇西李氏姑臧系自始祖李承(十六国西凉开国国君李暠的曾孙)开始,到了李承四世孙李君绚以后,陇西李氏姑臧系相关资料变少,李轨是否是陇西李氏姑臧系子孙无从查阅。而薛举则不一样,本来是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县)人,因为父亲薛汪在金城县(今兰州)担任校尉(隋朝时低级军官),所以全家迁徙至金城。若把薛举比作“强龙”,李轨则为“地头蛇”,正所谓“强龙压不过地头蛇”,在软实力这一块李轨已远远超过薛举。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四月,薛举率军打败隋将皇甫绾,占据枹罕郡(即河州,今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之后薛举又派兵攻取了西平郡(今青海西宁)和浇河郡(今青海尖札西北),实力变得更加强大。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薛举派遣部将常仲兴攻打李轨政权的疆域,结果被李轨部将李赟打败,全军覆没。之后,李轨乘胜派兵攻占了薛举占据的西平郡(即鄯州,今西宁市)和枹罕郡(即河州,今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而薛举对此毫无办法。对此《新唐书》这样记载:

  “会薛举遣兵来侵,轨遣将败之昌松……未几,拔张掖、炖煌、西平、枹罕,悉有河西。”

  可见李轨实力并不弱,而弱也是相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