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古代打仗为什么粮草就不够

日期:2023-11-07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打仗缺粮草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孙子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粮食补给能够在一场战争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关系到最终战争的成败。国家间之所以会彼此开战,其核心的原因无非就是资源的掠夺,不管是抢地盘,抢城池,亦或者其他五花八门的原因,究其根本还是关系到一个利益。

  一块肥肉,都想吃独吞怎么办,总归是要解决这个问题的,用外交手段能够解决的便解决了,解决不了的便只有上拳头了,毕竟打倒对方,将东西拿过来,这是一个最原始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自从人类在丛林开始,这种方式便是解决争端最有效的方式,数千年来也深受统治者所喜爱。

  早在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由于上党之争便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长平之战,当时秦昭襄王费劲巴巴的攻打韩国的野王,使得上党地区成了一块“飞地”。韩国的上党郡必失,但直接送给秦国又感觉很没有面子。表面上来看,是由于冯太守私自将祸水引到了赵国,但是不是经过韩国内部磋商,这点就不知道了。

  而赵孝成王眼见这么大块肥肉送到嘴边,赶紧找自己的叔叔们商议,最终一致决定,先吃了再说,实在不行就吐出来吗,反正大战又不是一次两次了。小赵这个行为让秦国的老嬴面子上挂不住了,秦昭襄王当即震怒,往我老秦人嘴里抢饭吃,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命令王龁带领大军,讨伐赵国,赵王命令廉颇率领本国军队前去防守,长平之战爆发。

  长平惨败,在于赵括的纸上谈兵,背锅侠赵括表示:俺也没办法

  流氓打架前一般都互相问候下家人,然后试探性地搞上一两拳,试试对方深浅。廉颇率领的赵军对上师出有名的秦军,初战不利。于是廉颇发挥自己擅守的长处,于长平与对方僵持了下来,这一僵持便是两年。战国时期,打仗就和喝凉水一样随意的年代,搞这么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让赵王搞的非常头疼,家里存粮不多了,而对方貌似也已经在为了面子在硬抗,很显然他们接到的是死命令。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打赢这场长平攻坚战,如果这场战争打不赢,秦国在圈子还不让人笑掉大牙。

  僵持阶段,一个小小的稻草就会导致天平的倾斜,赵孝成王率先沉不住气了,与其说他听信了秦国的反间计,不如说他遵从了自己的内心,换下了廉颇,换上了赵括。赵括带着速战速决的使命来到长平,而对方则悄悄换下了王龁,转而以武安君白起顶上,双方针尖对麦芒,要来一次大决斗。

  战争的结果不再赘述,武安君白起一战封神,赵括则钉在了纸上谈兵的耻辱柱上,赵国45万精锐被白起坑杀,赵国退出强国之列,成为了鱼腩。

  结果导向使得赵括承担了不少负面的言论,对于这位年轻人来说,同样也是一个难得的可以一战封神的机会。赵括替下廉颇,就注定了赵国不能塔下怂,要线上刚,越塔强送也要干,赵孝成王给他的命令就是不管如何,结束这场该死的战争,老子拖不起了。

  果不其然,赵国败了,只不过最终的结果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按照以往的经验来看,顶多就是将上党郡还回去,然后再割让几个城池,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过几年再打回来吗,只不过剧本没有按照他们事先设想的来进行。

  古代士兵不打仗也吃饭,为何一打起仗来,粮食就不够吃了

  长平之战拉锯到最后就变成了消耗战,双方不是在比拼战斗力,而是在拼后勤。赵国率先顶不住了,于是才有了走马换将的迷之操作。也就是说,赵国率先支撑不住,就已经宣告了战争的结果,不管谁来,结果都一样,所以赵括不一定不行,放在后期长平战场上,那是谁也不行,因为他们从坚持不住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输了。

  扎心一问:平时赵国的这些士兵也在吃饭,况且长平离邯郸要比咸阳近得多,为何他们粮食还就不够吃了?

  这个灵魂一问其实很好解释,在中国古代,不局限于战国时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国内的士兵并不都是全职的士兵。尤其是战国时期,他们属于农战结合,没有战争就扛起锄头,有了战争就会拿起武器奔赴前线。当集结了几十万大军奔赴前线的时候,短期内是没有问题的,但时间一长,就会耽误国内的农忙,国内的生产就会被耽误。

  时间久了,国内的生产与经济就会遭受巨大的考验,这也是赵孝成王率先支撑不下去的原因,因为赵国的地皮不如秦国的能产,秦国有巴蜀粮仓,而赵国则没有。

  别的朝代也缺粮,是何原因造成的

  除了耽误农忙,造成耕种减产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便是粮食转移不及时。大军在外,需要转运粮草,转运的便会产生损耗与延期。大军在外每日消耗的粮食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古代运粮食又没有卡车,只有马车与小推车,遇到恶劣天气粮食便不能及时到达,大军就会饿肚子。

  还有一点那便是敌人偷袭,烧毁粮草,抢劫运粮人员,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导致了大军在外极其不稳定,稍微一个不注意那便是饿肚子。

  由此可见,战争比拼的除了战斗力之外,还比拼的双方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平才是对百姓与国家最好的方式,战争没有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