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10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我是小编,说起卢象升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卢象升(1600年—1639年),江苏宜兴人,面目清秀,却孔武有力,大明王朝后期最勇猛善战的名将。1629年11月,皇太极率13万铁骑绕开袁崇焕驻守的宁锦防线,从蒙古地盘攻破喜峰口劫掠中原,兵临北京城下。此时,卢象升响应朝廷号召,召集一万余人进京勤王,不久皇太极退兵,卢象升因功任右参政兼副使,外出整顿大名、广平、顺德三府的兵备,号称“天雄军”,这是明末战斗力最强大的军队之一。1633年,卢象升开始带着他麾下的“天雄军”追杀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被称为“阎王”。为此,卢象升官职一路飙升,先后总理河北、河南、山东、湖广、四川军务,兼湖广巡抚,后升任兵部侍郎,再迁兵部左侍郎,总督宣府、大同、山西军务。
1636年,皇太极得到林丹汗的元朝传国玉玺后在沈阳称帝,建国大清,分封各大亲王、贝勒,宣布与大明王朝全面对抗。1637年8月,皇太极亲率一支军队进攻宁锦防线,牵制辽东关宁军,另外派睿亲王多尔衮领左翼军,贝勒岳托领右翼军,共10万大军分两路进攻明朝,多尔衮兼大军统帅。9月,贝勒岳托从密云北边墙子岭毁坏长城攻入中原,斩杀蓟辽总督吴阿衡;多尔衮则毁坏青山关边墙而入,两支大军在北京郊外通州会师,威胁大明帝国首都安全。当时,洪承畴、孙传庭等名将正在率明军精锐剿灭起义军,卢象升则在家“丁忧”,中原防务相当空虚,清军此次进入京畿重地可谓是毫发无损,因此士气旺盛。
闻知清军进犯中原,卢象升从老家宜兴赶到北京,主张坚决抵抗,最好是迎头痛击,杀一杀多尔衮等人之威风。此时,崇祯皇帝调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山西总兵虎大威等率领边防军入卫京师,卢象升则任宣大总督,节制这三位总兵,同时第三次赐予他尚方宝剑,让其节制各路勤王军。不过,崇祯此时战和不定,杨嗣昌、高起潜等有极力主张同意皇太极“和议之请”,所以崇祯就问下卢象升该如何是好,究竟要不要抵抗。对此,卢象升态度很明确,直言:“陛下命臣督师,臣只知战斗,不知其他”,语气铿锵有力,震响朝堂,各大臣为之动容,崇祯也表示要战斗,不会议和。
不过,崇祯从来就不是个能下定决心之人,而且还死要面子,他知道若是不同意卢象升抗战之请,那无疑会挫伤主战派之感情。此时,他既然同意了卢象升,那就不好意思再反悔了,免得自己颜面扫地。但是,崇祯确实有议和之想法,于是让杨嗣昌告诉卢象升:“不要轻易出战”,实则暗示他防守即可。当然,杨嗣昌并没说这是皇帝的意思,以免卢象升又去找皇帝理论。卢象升到达大营后,崇祯立刻派人送去战马、白银、黄金,说是犒赏三军,激励士气。对此,卢象升却以为皇帝是真的要开战,议和只是大臣之意思,于是他加紧备战。不过,卢象升理解错了,崇祯送马匹、白银、黄金表面上是犒赏三军,实则是“收买”,希望卢象升不要阻挠议和,能够明白皇帝的苦衷。
果不出所料,卢象升在备战时发现,他这位手持尚方宝剑的宣大总督,名义上可以节制各路勤王军,但却调不动杨嗣昌、高起潜手中的十几万精锐。此外,宣府、大同、山西这三位总兵也不愿意听卢象升指挥,大同总兵王朴则借口边防吃紧直接跑路(后来松锦之战也临阵逃跑),害得卢象升麾下只剩下杨国柱、虎大威两位总兵。此时,卢象升真正能够指挥得动的明军不到两万,直属则仅为5000“天雄军”,可谓万分凄凉。不过,即便如此,卢象升也是毫无畏惧,他决定偷袭清军大营,一战定乾坤。月黑风高之夜,卢象升亲率5000“天雄军”突袭清军大营,清军阵脚大乱(他们从未料到明军居然有勇气突袭),连破敌人营垒十余座。可惜,杨嗣昌、高起潜违背约定,没有派出后续部队,致使此次偷袭大营功败垂成,卢象升因兵力不足,只好撤兵。
1638年12月,卢象升进兵河北巨鹿,军中已经断粮,于是向杨嗣昌、高起潜请求援助兵马、粮草,却被无情拒绝。不久,清军主力云集巨鹿,杨国柱、虎大威两位总兵临阵溃逃,卢象升只好带着不足5000“天雄军”奋力迎战。可怕的是,卢象升居然不是防守,而是主动进攻,杀得昏天暗地,满洲兵横尸遍地,但卢象升已经陷入重围。此时,清军已经不希望直接和卢象升肉搏,而是用弓弩射杀残余的明军,卢象升身受四十余箭,阵亡疆场。看到卢象升阵亡后,高起潜所率的明军不战而逃。更坑的是,由于杨嗣昌阻挠,卢象升阵亡后80多天尸体才能收敛,但却没有抚恤,更没追赠。后来,杨嗣昌剿贼战败,自尽而死,卢象升才得以追赠太子少师、兵部尚书,后赐予“忠烈”。清朝入关后,赐予他“忠肃”。
纵观卢象升此次抗清,他作战勇猛,敢于身先士卒,乃至突袭清军大营,在己方处于弱势且陷于重围之时,依然不退缩。可惜,崇祯战和不定,致使卢象升所能调动的兵马太少,最终阵亡于巨鹿,可谓是被皇帝坑死。试想,若是崇祯战斗决心坚定,放手让卢象升去干,结局将会是另外一番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