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10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关羽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刘备取下益州后,又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春在汉中击败曹操大军,接着派遣刘封、孟达占据上庸,此时,刘备集团的领地和实力大为增强,达到了顶峰时期。而曹操集团经过内忧外患,进入守势。虽说如此,但曹操集团仍然是三大军事集团(刘备、孙权、曹操)中最为强大的。
孙权集团平定山越、取得交州、荆州三郡(江夏、长沙、桂阳),实力也大为增强,但因为刘备集团占据荆州南郡,使得孙权集团不但无力向北发展,而且还有被刘备集团和曹操集团夹击的危险。所以,孙权想方设法想占据荆州南郡。
就在这一年,雄踞西南而谋中原的蜀汉,发动了一次北伐战争,期间大将关羽自南郡起兵,兵峰直指襄樊。
在这场战役之初,战局完全呈压倒式发展,关羽以大军围困襄樊二城,并以水计重创敌军,在中原留下“水淹七军”的赫赫凶名,威震天下。然而,在战局进行到后半程时,局势竟被东吴所扭转。东吴大将吕蒙以一支奇兵绕到了蜀之扼要荆州,并将关羽逼上了绝路。
最终,关羽及其子死在伏击中,令人扼腕。
可以说,这场战争直接破坏了天下三分的形势,也让蜀汉的命运走上了下坡路。虽然,在战争前期蜀汉占据优势,并一举歼灭曹魏大量有生力量。但是,在这场歼灭战的背后,蜀汉亦付出了不小的伤亡。在损兵折将过后,蜀汉遭到东吴的偷袭,失去了与群雄抗衡的最大资本——荆州城。
更严重的是,在东吴与蜀汉撕破脸后,原本稳固了十多年的吴蜀同盟瞬间支离破碎,双方反目成仇。后来,发生的夷陵之战,便是吴蜀联盟破裂后的直接结果。
那么,这场北伐的初衷究竟是什么呢?蜀汉高层在发动战争之前又进行了怎样的考虑呢?
由于蜀国从未设置史官一职,所以,我们没有办法看到最权威最官方的“官史”,所谓正史中阐述的内容也不过是作者的猜测罢了。很多历史学家觉得,这次北伐是蜀汉高层规划的“全面战略”的关键一环,也就是将北方的战线继续推进,抵达汉钙地区,扩大辐射面,打通汉中与荆州之间的通道。
虽然,当时还不存在“天子守国门”的概念,但蜀汉北伐的目的已非常明显,那就是将政权的重心向东部转移。这样,蜀军就可以以江陵地区作为核心,继续发动北伐夺取曹魏的土地。况且,由于吴蜀联盟已出现缝隙,此举亦可以增加震慑东吴的资本。显然,只要这一战略部署成型,天下大势将会向蜀汉一方倾倒,刘备将会获得比曹、孙更大的资本。
据此推测,派遣关羽进行的这次北伐,未必是蜀国高层的主攻,而只是一次试探性的进攻。毕竟,此时蜀国刚刚归还了东三郡,而蜀高层的目的又是重新改变荆襄的格局。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很多事的发展并不像蜀汉的布局一样。据笔者所观察,这场战役中蜀汉的规划有不少疏漏之处,或者说是关羽本人所犯的错误。
首先,襄樊二城的曹军抵抗极其坚决,以至于,蜀汉的主力军根本没办法在短时间内打下城池。若非如此,牢牢占据襄樊一带的蜀军就是蜀汉震慑孙吴的最大筹码,孙权势必不敢轻举妄动。就算是孙权打算破釜沉舟,关羽亦能凭借襄、荆、樊三城进行战略周旋,不至于一败涂地。
其次,作为主将的关羽对形势进行了错误的估量,以至于下达了错误的战略指示。在前半段北伐大获全胜后,关羽未能守成,而是选择乘胜追击。从封中原群盗的做法中我们就能看出,关羽的性格十分急不可耐,他迫切地想要逼迫曹魏进行战略转移。
然而,事实却是曹魏底蕴深厚,根本不惧怕这种表面上气焰嚣张实际上毫无作用的威慑。毫无疑问,在全局观方面来看,关羽并不是一名合格的战略家。之所以罗贯中及一些后世史评家称关羽败在“傲”字上,说的未必是他这一生的作为,而有可能是这种被自负冲昏头脑的性格。
且看关羽行事果决,这些都是建立在个人能力突出的基础上的,就像霸王破釜沉舟一样,若屡次都以身犯险,只能算作莽夫罢了。
最后,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蜀汉高层没有预留“底牌”。所谓“底牌”,说的就是防止关羽失利的后备军。显然,蜀汉根本无法承受关羽失利这一结果,这一点是值得注意的。或许,蜀汉高层和关羽一样,在这场战役中奉行了“机会主义”,将家底拿出来进行了一场豪赌。
倘若赌赢了,蜀汉在江陵拥有一隅之地,凭借马超、黄忠等老将,势必能让天下大势改写。然而,这场豪赌蜀汉一败涂地,以至于,他们失去了与另外两家抗衡的根本。在关羽死后蜀汉发动的数次北伐中,我们依然能看到这种穷兵黩武进行豪赌的影子。
从这种角度来看,“隆中对”的最大败笔莫过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