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宗是什么人明朝最忠烈将领,为守国门一家四十多口全部战死

日期:2023-11-11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说起孙承宗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看到守城的士兵实在难以抵挡清军的攻势,卸职在家的前兵部尚书孙承宗不仅没有举家逃窜,反而勇敢地站了出来,亲自号召高阳的百姓一起来守卫城池。

  当时,孙承宗已经七十六岁了,同时参与守城的,还有他全家的人。但是,同仇敌忾的高阳人并没有成功地守住高阳城。在清军一波又一波的猛烈进攻中,高阳城还是陷落了。城破之后,高阳城的百姓仍然誓死不降,他们同全副武装的清兵展开了激烈的巷战。最终,凭借绝对的兵力优势,清军消灭了高阳城内的一切反对力量。

  之后,不仅孙承宗的五个儿子、两个侄子、十二个孙子和侄孙全部战死,连孙承宗都被清军俘虏了。有感于孙承宗的忠义,清军统领多尔衮特意赶来高阳进行劝说,想让孙承宗投降。可是,孙承宗断然拒绝了多尔衮的招降,只求速死。最终,他坦然坐在椅子上,让两个清兵用白绫勒死了自己。孙承宗被杀之后,无论是明朝方面还是满清方面都极尽哀悼。

  到了乾隆帝即位之后,对孙承宗也是十分敬重,甚至,还特意追谥他为“忠定”。而在明朝的臣子中,能够获得清朝如此评价的人,实在是寥寥无几

  其实,纵观孙承宗的一生,他确实担得起“忠定”二字。

  孙承宗是河北省高阳县人,他自幼勤奋好学,十七岁的时候成了人人艳羡的秀才。之后,孙承宗在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的殿试中,以榜眼的成绩考中了进士,被朝廷授任为翰林院编修,正式步入了仕途。万历四十八年,五十八岁的万历皇帝驾崩,太子朱常洛登基称帝,是为明光宗。

  但是,熬了很久才当上皇帝的明光宗却命不长久,仅仅在位二十九天便一命呜呼了。为了稳定局势,朝臣们将只有十六岁的朱由校扶上了皇位,即为明熹宗。熹宗当了皇帝之后,令孙承宗给自己授课。就这样,沉寂多年的孙承宗一下子成为了举世瞩目的帝师。

  相比于那些倚老卖老,满口大道理的老臣,孙承宗这个帝师可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他讲课的时候经常引经据典,联系实际,将枯燥无味的说教变得生动有趣。年幼的熹宗不仅听的津津有味,还经常赞赏道:“孙先生的课讲的太好了,朕现在真的是离不开他了。”

  就这样,熹宗和孙承宗这对君臣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此后不久,对大明虎视眈眈的努尔哈赤渡过辽河,向明朝的广宁发动了猛烈的进攻。辽东巡抚王化贞见事不妙,竟然忘记了肩头承担的责任,擅自弃城而逃,将山海关之外的土地全部拱手送给了后金。消息传来之后,朝野上下一片哗然。

  广宁既失,那努尔哈赤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山海关。如果山海关丢了,北京城岂不成了后金军嘴边的一块肉了吗?情况危急之下,熹宗任命孙承宗为兵部尚书,让他火速解决边患问题。还没等孙正宗着手布置,山海关的经略王在晋就迫不及待地上书朝廷,请求在山海关之外再修建一道防御工事。

  这个提议看起来很好,但却要花费一百万两白银。孙承宗对朝廷的财政困难十分了解,因此,坚决反对王在晋的这一提议。为了劝说王在晋,他直言道:“现在国家的财政入不敷出,怎么能支撑起这么大的开销?国难当头之时,不能开动如此大的工程。”

  王在晋听了不服气地回应道:“如果这是修我自己家的院墙,那不修就是了。但这个工程是为了保护国家,花再多的钱都值得!”孙承宗见王在晋不肯听,便向熹宗仔细论述了这件事。

  最终,熹宗对孙承宗表示支持。

  之后,熹宗不仅将王在晋调往别处,还把山海关的全部事宜统统交给了孙承宗来管。

  孙承宗并非纸上谈兵之人,他之所以驳斥王在晋的建议,正是因为他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王在晋卸任后,他火速前往山海关,提拔了袁崇焕、赵率教、满贵等一批有胆有识的军事将领。在孙承宗的谋划下,山海关的局势得到了暂时的稳定。

  在山海关,孙承宗一干就是四年。这四年来,他招募了十几万辽军,极大地充实了明朝边关的防卫力量。凭借着稳扎稳打的作战方略,他成功地收复了四百多里失地,建立了一条令努尔哈赤都心生畏惧的关宁防线。后来的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都是建立在关宁防线的基础上才胜利的。除此之外,孙承宗还成功安抚了周边蒙古部落之间的关系,从而保证了京城北边的安全。

  然而,孙承宗的忠心为国之举,却遭到了魏忠贤的层层阻挠。看到孙承宗等人声势日隆,魏忠贤唯恐自己会失去圣宠。于是,仗着皇帝的宠幸,他不断地挑孙承宗、袁崇焕等人的毛病,使明军无法全力以赴地对抗后金。每逢孙承宗请旨出击的时候,魏忠贤总是以各种理由加以反对。很多战机,就这样被魏忠贤贻误了。边关局势好转以后,他又别有用心地在皇帝面前建议,劝皇上精简山海关一带的军事部署。

  所幸熹宗对孙承宗极为信任,才没有做下自毁长城之举。

  魏忠贤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他见孙承宗与东林党人交好,便掉转矛头,开始构陷起一身正气的左光斗、杨涟等东林党人。因为,孙承宗为人大度,因此,一直不愿同魏忠贤这样的小人争吵。可是,看到曾经的好友备受迫害,他实在是坐不住了。于是,他借为皇帝祝寿为由,打算亲自进京为东林党人辩白。

  当时,魏忠贤知道孙承宗在皇帝心中的分量,便恶人先告状,诬蔑孙承宗此行是要“清君侧”,是要图谋不轨。熹宗虽然认为魏忠贤太过多虑,但为了以防万一,还是下达了阻止孙承宗进京的命令。孙承宗刚刚进了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区),就被强行挡了回去。

  得知孙承宗并没有进入京城后,魏忠贤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此后,他和几位大臣勾结在一起,不断在熹宗面前说孙承宗的坏话。熹宗听得多了,也不由得心生怀疑。于是,孙承宗为了自证清白,主动上书请求辞官。

  熹宗感到非常为难,思索再三之后,他允许孙承宗辞官回乡。同时,熹宗又特意下旨封孙承宗为光禄大夫,以此来奖赏他这几年守卫边关的功劳。孙承宗一卸职,魏忠贤就马上把辽东经略换成了自己的亲信高第。

  其实,努尔哈赤一直想要侵略明朝,只是由于孙承宗的存在而不敢轻举妄动。此时,见孙承宗被罢官,他立即兴兵来犯。

  高第看到来势汹汹的八旗铁骑,还没等开战就先慌了手脚。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他赶忙下达了撤退的命令。就这样,明军把大片大片的土地白白送给了努尔哈赤。

  袁崇焕和满桂是孙承宗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大敌当前之时,他们沉着应对,用早已准备好的红衣大炮死死挡住了清军的进攻,成功地守住了宁远。即使是百战百胜的努尔哈赤,面对明军猛烈的炮火也只能铩羽而归。此役之后,努尔哈赤郁郁而终,临死前仍然念叨着这次失利。

  随之登基的皇太极,更是不断对宁远、锦州发动攻击,誓要一雪前耻。但是,袁崇焕、赵率教等人牢记孙承宗的教导,他们凭借着牢固的关宁防线,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清军的进攻。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传来,朝堂上下一片歌功颂德之声。但可惜的是,魏忠贤竟然恬不知耻地将这两次胜利都归功于自身。在前线浴血奋战的袁崇焕,反而受他构陷,最终,被削职为民

  可是,魏忠贤的好日子并不长,熹宗驾崩后,他的弟弟朱由检登基称帝,即为崇祯帝。

  崇祯帝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君主,他即位之后,便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清除了魏忠贤的阉党集团,魏忠贤本人更是被开棺戮尸,以息众怒。剿灭阉党之后,崇祯帝特召袁崇焕管理辽东,想要将之前丢失的土地全部收回来。

  但是,还没等袁崇焕在辽东有所大动作,皇太极的军队杀气腾腾地向大明王朝发动了进攻。崇祯二年,清军主力绕过关宁防线,兵锋直指北京城。千钧一发之际,崇祯皇帝紧急起复了赋闲在家的孙承宗。孙承宗接到旨意后没有丝毫怨言,一上任就连夜布置起京城的防卫工事。

  安排好京城的防卫之后,他又马不停蹄地前往通州去御敌。当时,城外尽是黑压压的敌军。但是,孙承宗只带领了几十名骑兵便冲出了东便门,毅然向通州奔去。

  在孙承宗和袁崇焕的拼命抗击下,清军损失惨重,皇太极不得不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可是,清军退兵后,皇太极用计离间了崇祯帝和袁崇焕。多疑的崇祯帝误认为袁崇焕有谋反之心,于是,将他打入了大牢。袁崇焕被抓之后,他手下的军队群龙无首,都不愿再同清军战斗了。皇太极趁机集结兵马,想要再次发动进攻,局势对明军非常不利。

  在这种情况下,孙承宗又独自承担了保卫京城的重任。

  一方面,他调兵遣将,巩固京城的防卫;

  另一方面,他又苦口婆心地劝说袁崇焕的部下,让他们以国家大事为重,袁崇焕的余部有感孙承宗的忠义,才同意继续抗击清军。

  就这样,京城算是勉强保住了。

  对袁崇焕失去信任后,崇祯帝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到了孙承宗身上。

  可是,岁月不饶人,两鬓斑白的孙承宗早已是力不从心。由于太过劳累,再加上没完没了的奔波,他的身体越来越差,甚至,连马都骑不成了。他本想为国家流尽最后一滴血,可担心自己无法做好防卫边关的工作,便多次请求卸去官职。

  看着在关外逐渐壮大的清军,崇祯皇帝实在不愿失去孙承宗这个臂膀。于是,他多次予以拒绝,想让老先生再多干几年。一心为国的孙承宗固然不贪恋权位,但其他的贪官佞臣就不这样想了。他们见孙承宗已经年老,便使出浑身解数想要取代孙承宗的位置。

  当时,孙承宗主张修筑大凌河,以此来阻挡清军。但是,想要挤走孙承宗的人百般阻挠,令修筑工作不断延期。趁大凌河迟迟未修好,清军果断包围了在此驻守的明军,发动了长山之战。经此一役,明军死伤惨重,大将何可纲更是自尽而亡。

  消息传来,那些阻碍大凌河修筑的大臣们又以此为由来弹劾孙承宗,说他御敌不利,临阵无谋。孙承宗辩无可辩,只得称病辞官,再次回到了高阳老家。回到高阳之后,孙承宗并没有闲着。不能上阵杀敌,他就埋头著作兵书,想要继续为国家尽力。

  崇祯十一年(1639年)十月,大王明朝引以为荣的长城再次被清军攻破。

  清军统帅多尔衮率军长驱直入,很快便逼近了高阳城。这时,孙承宗的好友茅元仪赶忙前来劝说,想让孙承宗快快逃往南方。但不料,孙承宗视死如归地拒绝道:“我都一大把年纪了,还有什么可怕的?假如可以战死沙场,那才真的是死得其所。”

  最终,高阳陷落,孙承宗与家人共赴国难。孙家四十多人全部战死,可谓是满门忠烈。据说,孙承宗被押到清军面前时,看着步履蹒跚的孙老先生,了解到孙家全家人全都遇难之后,连杀人如麻的多尔衮都不由得为之动容。他表示尊重孙承宗的决定,允许他自尽殉国。但是,孙承宗坚持要死在清军手中。

  可能,在孙承宗的眼中,自杀太过懦弱,只有战死沙场才是最好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