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8年被称“史上最热夏季”,当时到底有多热

日期:2023-11-11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乾隆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现代的气候越来越严酷,比不上古代的清凉自然,不过有历史记载在乾隆八年的夏季,曾出现过“史上最炎热的一天”,即是公元1743年7月20日~25日,当时的大清日常气温高达40度,然而25号那天最高气温逼近45度,在石头上砸个鸡蛋都要被煎熟,而此时的水异常紧张变得比油还要昂贵,据说京城内外被热死的肥仔多达1万余。那么在如此炎热的天气中,到底还发生了什么呢?

  据说有一个法国的基督传教士来大清传教,刚好遇到了这个极端酷热的气候,于是他就在这一切现象写成书信寄回了法国,为此就成为“我国历史上最炎热的夏天”,根据当时清朝在灾后统计,仅仅北京内外被热死的黎民百姓就多达11400余人。为此在乾隆8年间所发生的温度高达44.4度夏季,拿它跟我国一九九九年夏天最高气温42.2度以及1942年出现的42.6度相比,实乃最高气温的夏天。

  《浮山县志》有描述到当年的一幕,称夏五月大炎热,路道行人多有暴毙尸野者,而京师更甚,于京城通商者皆有热死者众多。在《东华续录》的描述是这样子的:“六月丙辰京师威暑”此书说是6月发生酷暑,而《青城县志》所讲的时间也是发生在6月,其称:“大旱千里,屋内用具皆热烫,风炙草木向西南辄多死,六月间,从天津南武定府逃走之人众多,而道路上多是被热死之人”。

  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分析出,当时到底有多热,导致发生了什么事情,其一就是天气热到放在家中的各种生活用品都烤得发热发烫了,而当时的百姓们实在受不了炎热,纷纷出逃,想逃往凉爽的地区避暑,殊不知在逃亡的路上,很多人都被晒死跟热死了。

  另外《《续天津县志》描述得更加具体,其称五月的时候炎热异常,将泥土岩石都晒焦了,因此许多人多被热死。而《高邑县志》也表示,乾隆8年的5月28到6月6号这段时间,天气炎热难挡,就连平时阴凉积水重的泥墙都被烤得像火烧一样,然太阳升至正午的时候(即中午12点)就连锡铅都被融化了,人们多数被渴死。

  这一幕说明,当时炎热气候随着天气移动,5月28~6月6号的到达了天津,而这次的温度可能更高,甚至把锡铅等物都融掉了,人们被渴死,充分证明水源多数是被蒸发掉,因此人们又热又渴,最终脱水而死,可见当时的炎热是多么的恐怖,其威力甚比天灾人祸,像火炉一样烘烤着百姓。

  事后,根据法国传教士的书信,我们发现他当时采用的是大清给出的灾后数据,称七月十四日到二十五日,京城内与郊外被热死者高达11400余人,而实际上的真实死亡人数估计不止于此,但看北京这座各种设施完善的国都就被热死那么多人,然而其他落后一点的城县估计死人数量要更多。

  然而乾隆八年的人们在面对如此高温度的“杀人气候”之时,会采用什么方法来抗署活命呢?平凡老百姓的主要降温方法就是多喝凉水,然而此时的水源稀缺,乃至被商人哄抬价格,一度升至10余文钱一杯水,跟当时大清油价相比,此水简直比油还贵,最后喝不起水者众多,使得更多的人被活生生渴死人死。另外身为当朝天子的乾隆深处冷宫也热到不行,结果他还因太闷热而作了一首名叫《热》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