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11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汉武帝的北伐究竟是功是过?汉武盛世所带来的后果是什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文景之治铺垫,造就汉武盛世
历经秦始皇和项羽的统治,汉初开始反思。汉文帝在位时,带头节俭吃穿,减免百姓和诸侯的赋税、进贡,宠爱的慎夫人所穿的衣裙不能拖到地面,为自己修的坟墓不准使用金银铜锡装饰;汉景帝继承了父亲的传统,自身节俭不说,当他加强了对全国控制后,开始带领诸侯国也走节俭风气,且劝课农桑,甚至把刘邦和吕后长陵旁的土地租给农民耕种。
公元前180年文帝继位到公元前141年景帝辞世,汉统治者用几乎苛刻的方式要求自己,为民间提供生产环境,积蓄国家财富,增加人口。《汉书·食货志》里记载,景帝后期: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充溢露积于外, 至腐败不可食。
杜甫描述开元盛世:“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因为府库中粮食、钱币充裕,人口增加,是盛世典型标志。
汉文帝和汉景帝的时代,史称“文景之治”,良好的基础下,到汉武帝统治汉朝期间,被称为汉武盛世。
靠武功与秦始皇齐名
与自己的先辈不同,汉武帝继承的国家很富裕,所以他放弃了刘邦建国时坚持的休养生息政策,并在思想、政治和经济领域,开始对整个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虚弱丞相,削弱诸侯,统一货币、官营盐铁、建立均输和平准制度。
牢牢控制国家政权,这之前,唯有秦始皇对国家的统治能够达到这一程度。
而真正让汉武帝在史册上威风八面的功绩,是他在位55年间,组织了三次大规模的对匈奴战争,并最终深入北方二千余里,跨过大沙漠,大败匈奴左贤王,让对方再也无力南下犯汉。
武帝一改汉朝对匈奴不断忍让的姿态,立下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榜样,这让汉武帝与秦始皇并称为“秦皇汉武”。
然而北伐匈奴耗费巨大,西汉也由盛转衰
司马迁作为汉武帝同时期学者,记载北伐大军每六十四石粮食只有一石能够到达前线。10万骑兵参与的大型战役,步兵和后勤则需要几倍于此,整个战斗规模牵扯到50万人是常态,这就意味着千百万农民需要在国土后方为他节衣缩食。
古代运输方式落后,漠北没有成型的道路,运粮过程缓慢。大漠无边际,寻找自家军队增加了时间,自家军队寻找对方军队踪迹也要时间成本,有时甚至需要数月。劳力在运粮的过程中消耗巨大,时间成本又高的惊人。司马迁所记载的后勤消耗64:1,仅仅是对粮食的消耗。
《史记》中,公元前99年,西汉军队在征讨匈奴后返回,而死伤人数达到六七成;公元前119年,汉朝军队在卫青和霍去病的带领下对匈奴发起致命一击,直追至赵信城(蒙古杭爱山下),击溃了匈奴主力。胜利后,汉朝出塞时的十四万匹战马,返回时只剩下不到三万匹。
如此大规模的消耗,在封建社会可以说是空前绝后。而武帝在位期间,类似规模的战争进行了八次,他还曾出兵越南、青海、朝鲜。
(《史记·匈奴列传》、《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国大历史》)
战争给汉朝社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盛世快速瓦解。为了能够获得足够与匈奴开战的财富,武帝耗尽了文景之治积累的财富,还加速对民间搜刮。公元前119年,颁布了“算缗”和“告缗”令,导致许多无辜家庭破产。
汉武帝自己也清楚这其中的巨大危害,晚年颁布《轮台罪己诏》,对天下认错,并希望国家恢复自己先辈帝王们所实施的休养生息政策:
“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
既然如此,汉武帝为何执意北伐?对比北伐前后的一些情况,答案或许能够明了。
汉武帝之前汉匈关系
公元前200年,匈奴单于号称带领30万大军,在白登城包围了汉高祖刘邦的军队,身经百战的汉高祖绞尽脑汁得以逃脱。用我国近代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先生的话说,匈奴人“生活条件与战斗条件一致”,具备先天的军事优势。
无论是高祖还是武帝,军队要进行战争,离不开粮草、装备的筹备以及军事训练,但是匈奴人根本不需要这些,单于一声令下,掠夺朝发夕至。
刘邦带头,把公主嫁给匈奴。从白登之围到汉武帝继位第二年,9次和亲:
1、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宗女嫁匈奴冒顿单于
2、公元前192年,汉惠帝宗女嫁匈奴冒顿单于
3、公元前176年,汉文帝宗女嫁匈奴冒顿单于
4、公元前174年,汉文帝宗女嫁匈奴老上单于
5、公元前162年,汉文帝宗女嫁匈奴老上单于
6、公元前160年,汉文帝宗女嫁匈奴军臣单于
7、公元前156年,汉景帝宗女嫁匈奴军臣单于
8、公元前152年,汉景帝宗女嫁匈奴军臣单于
9、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宗女嫁匈奴军臣单于
这60年时间里,汉朝处于防御姿态,消耗确实低,文景之治得以积累大笔财富。双方通过互相贸易,匈奴得到了丝绸、粮食、酒、珠宝等等财物,还有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生产工匠;汉朝得到了更优良的马匹和更多的战马。
因此有说法是,这样的关系维持下去也不错,何必战争。
然而,这只是和亲和被动防御带来的最美好的片面而已,双方之间还有另一面。
汉匈和亲期间,匈奴从未将停战约定放在心上:
1、前199年,匈奴冒顿数次侵略北方边境。
2、公元前192年,匈奴冒顿单于修书,欲娶主持国政的吕太后。
3、汉高后六年(前182年)六月,匈奴入侵狄道,攻打阿阳。
4、汉高后七年(前181年)冬十二月,匈奴入侵狄道,掠夺二千余人。
5、汉文帝三年(前177年)五月,匈奴入侵北地、河南。
6、汉文帝十一年(前169年)夏六月,匈奴入侵狄道。
7、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冬,匈奴入侵,杀北地都尉卯。
8、汉文帝后六年(前158年)冬,匈奴三万骑入侵上郡,三万骑入侵云中。
9、汉景帝中二年(前148年)春,匈奴入侵燕国。
10、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六月,匈奴入侵雁门,至武泉后又进入上郡。
11、汉景帝后二年(前142年)春,匈奴入侵雁门,太守冯敬战死。
英国近代学者亚当斯密在《国富论》“论君主和国家的开支”一篇中,第一句话即“君主的义务中,最重要的就是保护社会和安全,使他不至于遭受来自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和压迫。想要履行这种义务,必须借助军队的帮助。”
汉朝的经济继续发展,但是百姓却被肆意掠夺、屠杀,这自然不可能是合格的帝王。对于汉武帝来说,这种战争首先会为社会发展设置上限,其次也会让百姓在情感上对朝廷产生不信任。
从历史规律来看,百年汉匈大战不可避免
匈奴民族是阿尔泰语民族,初在我国北方为患,冒顿单于统一诸部落之后,实力达到巅峰。
从之前的历史看,西周亡于犬戎,秦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修筑万里长城以及大军戍边而亡;之后的历史来看,西晋、北宋等,也在国家生产状态上升时,亡于北方少数民族之手。
公元91年,东汉大将军窦宪在阿尔泰山击溃北匈奴,迫使他们向欧洲迁徙。在这个过程中,中亚、西亚许多曾经发展不错的文明消失;古叙利亚资料上记述着当年匈奴进入他们国家时,整个城市消失的情景;5世纪初匈奴逼近莱茵河,包围罗马城,扶植傀儡皇帝,对罗马帝国进行洗劫;公元455年匈奴配合日耳曼人,杀死罗马皇帝,再次洗劫。罗马帝国经不住如此折腾,终于灭亡,只因他们没有汉武帝。
公元422年,匈奴入侵拜占庭帝国的色雷斯、马其顿等地,古代西方帝国惶恐,匈奴单于乌尔丁对东罗马帝国色雷斯省总督说:
凡是太阳能照射到的地方,只要我愿意,都能征服。
(《中外历史对比年表》、《罗马帝国衰亡史》)
当然,这并不是说某些民族天生热爱和平或者好战,古埃也是在罗马的兵威下消失的,这只是历史发展不可避免的规律。
物力匮乏的古代,接壤的强大帝国之间因为资源、财富以及统治阶层的野心,不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基本为0。历史也证明了,古代大国周边不可能有另一个强大的国家。
汉武帝征讨匈奴,固然消耗了国本,却仍然有恢复的机会。如果持续纵容一个能够瞬间聚集30万骑兵,对于和亲、停战等相关协议置若罔闻的强大国家始终存在于北方,那么汉朝积累再多的财富又有何意义?迟早不也只是为他人做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