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室内讧是什么样的七代天子犯下相同错误

日期:2023-11-09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周王室内讧有多狠?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春秋初期,以晋、楚、齐、秦、郑、卫、鲁为首的各诸侯国内讧不断,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值此喜闻乐见之时,周王室又怎么能置身事外呢?他们内部的各种内讧也几乎没有间断过。

  西周末代天子周幽王为什么会被杀?就是因为他废掉了申后所生的太子姬宜臼,改立褒姒所生的幼子姬伯服为太子。

  当幽王三年,王之後宫见而爱之,生子伯服,竟废申后及太子,以襃姒为后,伯服为太子。

  这一举动惹得申后的父亲申侯非常不痛快,于是联合了蛮族犬戎攻打西周都城镐京,先是弄死了周幽王和伯服,后又把褒姒给俘虏了。

  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襃姒,尽取周赂而去。

  周幽王是天子,申侯是诸侯,照理说诸侯弄死天子,总该给个说法,可申侯不但没给出任何说法,反而给周幽王扣了一顶荒淫无道的大帽子。

  史官为了圆场,于是“烽火戏诸侯”的故事火热出炉,好像周幽王之死完全是因为他脑袋突然被驴踢了,与褒姒合起伙来把西周折腾亡了。

  周幽王被杀,他新立的太子姬伯服也跟着一起下了黄泉,于是被废的太子姬宜臼登基,就是东周的第一位天子周平王。

  於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

  不管史书给周幽王扣多少大帽子,有一点都无法否认,那就是周幽王之死与姬宜臼脱不了干系,他的外公申侯杀了他爹周幽王。

  基于这个原因,所以有人对宜臼的上位并不买账,他们拥戴周幽王的弟弟,也就是姬宜臼的叔叔姬余臣与他相抗衡,这个人史称周携王。

  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

  二十一年后,周携王被火并出局,周王室结束了“天有二日”的局面,这一代的恩怨算是就此终结。

  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

  周平王去世之后,他的太子姬狐因悲伤过度,还没来得及登基就去世了,所以东周第二代天子是周平王的孙子姬林,史称周桓王。

  周桓王非常宠爱他的小儿子,并有意无意表示,自己死后要让小儿子继承王位。

  由于周桓王的这种做法过于危险,臣子们自然免不了要善意地提醒他:太子与亲王并重,从来都是手足相残的前奏,废长立幼更是取乱之道。

  这些劝说显然是非常有道理的,但周桓王不为所动,执意要把他那“太子与亲王并重”的游戏继续玩下去。

  果不其然,在周桓王去世之后,他的两个儿子立刻大打出手:长子姬佗成功战胜了王子姬克,最终成功继位,史称周庄王。

  庄王四年,周公黑肩欲杀庄王而立王子克。辛伯告王,王杀周公,王子克饹燕。

  周庄王上位后,同样非常宠爱自己的幼子。

  初,庄王嬖姬姚,生子穨,穨有宠。

  由于周庄王的这种做法过于危险,臣子们自然免不了要善意地提醒他:太子与亲王并重,从来都是手足相残的前奏,废长立幼更是取乱之道。

  这些劝说显然是非常有道理的,但周庄王不为所动,执意要把他那“太子与亲王并重”的游戏继续玩下去。

  看到没有?写周庄王的这一段和写周桓王的上一段内容完全一样,我改个名字就能复制下来继续使用。

  周庄王的运气显然比他父亲周桓王要好一些,他去世之后,他的两个儿子(周釐王姬胡齐和王子姬颓)相处得较为和睦,并没有在明面上发生争斗。

  矛盾如果没有明确地被解决,那么它就不可能无声消失,总会有大爆发的一天。

  周釐王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姬阆继位,史称周惠王。

  面对年幼势弱的周惠王,王子姬颓没有客气,他直接赶走了侄子周惠王,自己登基成为新一任周天子。

  及惠王即位,夺其大臣园以为囿,故大夫边伯等五人作乱,谋召燕、卫师,伐惠王。惠王饹温,已居郑之栎,立釐王弟穨为王。

  周惠王当然不愿意失去自己曾经拥有的一切,于是就请郑国和虢国帮忙。

  在郑国和虢国的帮助下,周惠王终于击败了自己的叔父王子姬颓,并把自己叔父的同伙砍了个一地狗血。

  郑伯将王,自圉门入,虢叔自北门入,杀王子颓及五大夫。

  当然了,郑国和虢国也不是活雷锋,周惠王复位后,就从西边拿出一块酬谢虢国,又从东边拿出一块酬谢郑国。

  郑伯享王于阙西辟,乐备。王与之武公之略,自虎牢以东……王巡虢守,虢公为王宫于玤,王与之酒泉。

  周惠王复位后,照样非常宠爱自己的幼子。

  王母蚤死,後母曰惠后。惠后生叔带,有宠於惠王,襄王畏之。

  由于周惠王的这种做法过于危险,臣子们自然免不了要善意地提醒他:太子与亲王并重,从来都是手足相残的前奏,废长立幼更是取乱之道。

  这些劝说显然是非常有道理的,但周惠王不为所动,执意要把他那“太子与亲王并重”的游戏继续玩下去。

  这一段是不是非常眼熟?没错,又是我从上面复制下来的,换个名字就行,写这篇文章实在是太简单了……

  周惠王的结局与前面两位周天子的结局不一样,因为在周惠王时期,“春秋首霸”齐桓公已经横空出世了。

  齐桓公告诫周惠王,不要搞这种权力制衡的把戏,会出事的。

  会于首止,会王大子郑,谋宁周也。

  周惠王一看齐桓公作为臣子,居然敢干涉自己的家事,当场就与齐桓公翻脸了,打算联络郑国、晋国和楚国一起收拾齐国。

  结果呢?晋国和楚国的兵还没到,郑国就先被齐国给收拾了,然后郑国很干脆地叛变,投靠了齐国一方。

  秋,诸侯盟。王使周公召郑伯,曰:「吾抚女以从楚,辅之以晋,可以少安。」郑伯喜于王命而惧其不朝于齐也,故逃归不盟,孔叔止之曰:「国君不可以轻,轻则失亲。失亲患必至,病而乞盟,所丧多矣,君必悔之。」弗听,逃其师而归。

  周惠王啊,面对“春秋首霸”齐桓公,你发不发威都是只病猫啊!

  三年以后,周惠王去世,他的长子姬郑顺利继位,史称周襄王。

  周襄王继位,最大的功臣是谁?自然是齐桓公啦,所以周襄王对他非常好:先是发放各种奖章,又是给他一系列霸主的权力,可以全权代表周王室行事。

  三十五年夏,会诸侯于葵丘。周襄王使宰孔赐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命无拜。

  可惜好景不长,齐桓公去世之后,周襄王就失去了自己最大的靠山。

  在这种背景下,那个被他爹周惠王长期偏爱的弟弟王子姬带起兵叛乱,直接把周襄王打得逃离国都亡命天涯去了。

  秋,颓叔、桃子奉大叔,以狄师伐周,大败周师,获周公忌父、原伯、毛伯、富辰。王出适郑,处于汜,大叔以隗氏居于温。

  周襄王同样不愿意失去自己曾经拥有的一切,于是就请春秋时期第二位霸主晋文公帮忙。

  在晋文公的帮助下,周襄王终于击败了自己的弟弟王子姬带,并把自己弟弟的同伙砍了个一地狗血。

  十七年,襄王告急于晋,晋文公纳王而诛叔带。

  当然了,晋文公也不是活雷锋,周襄王复位后,就从北边拿出一块酬谢晋文公。

  与之阳樊、温、原、欑茅之田,晋于是始启南阳。

  这一段是不是也很眼熟?我从周襄王他爹周惠王那里复制过来的,过程差不多,改个名字就OK!

  若干年前,周惠王为了打败自己的弟弟,东边割一块地酬谢郑国,西边割一块地酬谢虢国。

  现在,周襄王为了打败自己的弟弟,又从北边割出一块地酬谢晋国。

  真是有钱任性啊!

  问题是,就这种折腾法,周王室即使再财大气粗,它也受不了啊,于是周王室在衰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孤立地看某个单一的历史事件,我们自然可以居高临下地嘲笑历史当事人:缺乏政治常识,不懂得吸取历史教训。

  但是,当我们把历史贯穿起来看的时候,自然就会发现,我们觉得历史当事人很愚蠢,无非是因为我们都不知道历史当事人所面临的困境而已。

  从周幽王到周惠王,八代天子都在接班人问题上摔了大跟头,实在不能用“愚蠢”或“短视”来形容,而是迫不得已

  他们的选择,已经是在当时的条件下所能做出的最好选择了,之所以会发生雷同往复的故事,那不过是历史局限性的问题,与他们本人所做出的决策关系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