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09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说到白居易,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事迹。
随着对人体结构认识的加深,中国的古人们逐渐放弃了危险且效果成疑的外科手术,以至于华佗的事迹到了二百多年后的陶弘景时代,就受到了质疑,认为是传说而已。从此以后,一直到西医传入之前,中国的外科手术只限于体表痈疽(即毒疮)排脓引流、縫合伤口、兔唇修补和痔疮切除结扎、拔牙等小型手术,虽然偶有肠吻合术、气管缝合术,但也只限于金创(金属器械所造成的伤口)急救,可以说,中国古代的外科手术在3世纪以后,就走向了低谷。但是在这个低谷中,金针拨障术却始终熠熠生辉,以至于运用到了20世纪,这是为何?
金针拨障术又叫“金篦术”,因为使用金针为手术工具而得名。公元前4世纪发明,汉代以后随着佛教进入中国。北凉时期翻译的《大般涅槃经》卷八记载:“是时良医即以金錍决其眼膜。”錍,是一种类似箭头的扁长锐利工具,发展到后世演变成“金针”。南北朝时期,这种手术就已经得到了运用《梁书》卷二十二《太祖五王·鄱阳忠烈王恢传》中记载:“后( 太妃)又目有疾,久废视瞻,有北渡道人慧龙得治眼术……及慧龙下针,豁然开朗,咸谓精诚所致。”说的就是医僧慧龙使用金针拨障术,为萧恢的生母费太妃治疗白内障的故事。
到了唐代,这种手术运用更加广泛了,在许多名人诗句中都留下了印记。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云:“金篦空刮眼,镜象未离铨。”在众多患者中,白居易最引人瞩目。
中年以后,白居易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隔三差五出现些毛病。年少时为出人头地勤力苦读,时常废寝忘食,作息不规律,年长后又好饮酒,如今身体出现早衰的信号,患上了白内障。长年求医却效果不佳,他最终下决心以手术方式解决。为此,他写下了《眼病二首》
散乱空中千片雪,蒙笼物上一重纱。
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
僧说客尘来眼界,医言风眩在肝家。
两头治疗何曾瘥,药力微茫佛力赊。
眼藏损伤来已久,病根牢固去应难。
医师尽劝先停酒,道侣多教早罢官。
案上谩铺龙树论,盒中虚撚决明丸。
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篦试刮看。
对于一个需终日与簿册打交道,又喜好舞文弄墨的文人来说,再没有比眼疾更让人烦恼的事了。他的眼前,不分时节的飘雪飞花、罩纱笼雾。这些浪漫的意象背后,是年过不惑的白居易,因罹患白内障而出现了严重的视物模糊症状。
于是白居易苦苦寻求解决办法。白居易看来曾同时求助于僧、道和医家,诗中说“僧说客尘来眼界”,“客尘”是佛教用语,指的是染污心性的外来烦恼,与“自性清净”对称。医家则认为“风眩在肝家”,即认为患的是风眩,而且医家还劝告白居易戒酒,这是白居易的软肋,他一生爱酒,“平生好诗酒”,而酒精是一切眼病的大敌。白居易还可能求助于道士,道士则秉着清静无为的原则,劝告他“早罢官。”
万般无奈下,白居易还自己翻看医书。“龙树论”应该就是《龙树菩萨眼论》,这是一本成书于隋唐时期的眼科专著,从书名到内容都受到了印度医学的巨大影响。书里记载了当时流行的金篦术若翳状已成,非汤药所及,徒施干万,亦无一效。唯用金针拨之,如拨云见日。”这里的“翳”,指的就是白内障,在古代又叫“圆翳内障”。白居易应该是在看了《龙树菩萨眼论》后,认定药物治疗已经无效,于是转而求助于金篦术。
可惜的是,白居易的白内障手术效用可能不太理想。眼病愈发妨碍日常生活与心情,他不时抱怨“眼昏”。71岁时,他在《病中看经赠诸道侣》中写道:
右眼昏花左足风,金篦石水用无功。
不如回念三乘乐,便得浮生百病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