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09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还不知道:汉景帝饿死周亚夫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西汉建立之后,涌现出了很多的名将,他们在战场上斗智斗勇,在朝廷上积极献策,共同促成了强大的西汉王朝。
西汉的汉景帝是一个很出名的皇帝。
"文景之治"可以说是西汉的一个辉煌时期,它是由汉朝初年的汉文帝、汉景帝共同缔造,以休养生息、恢复生产为要务的一段繁荣时期。
他在位期间,爆发了著名的七王之乱,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涌现出了名将周亚夫。
周亚夫军事才华卓越,在吴楚七国之乱中,他统帅汉军,三个月平定了叛军,拯救了汉室江山。
就连清朝的曾国藩,也曾经称赞此人:
"周亚夫刚正之气,已开后世言气节者之风。观其细柳劳军,天子改容,已凛然不可犯。厥后将兵,不救梁王之急,不肯候工信,不肯王匈奴六人,皆秉刚气而持正论,无所瞻顾,无所屈挠。"
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代名将,他最后的下场却异常凄惨。
晚年被汉景帝冤枉后下狱,闭食自尽。
汉景帝死前,为何要除掉名将周亚夫?
高祖八年(前199),周亚夫出生于沛郡沛县。
就这样,周亚夫成年后不久便承袭了父亲的爵位,被封为绛侯。
汉文帝二十二年(前158),匈奴进犯汉境。汉文帝调配多处兵马北上迎敌,其中就包括了当时担任河内太守的周亚夫。
在平定七国叛乱中,他立下了巨大的功劳,周亚夫被封为太尉,五年之后又官拜丞相。
权力过大
1、周亚夫后来的权力越来越大,汉景帝的圣旨必须要有丞相周亚夫的同意,如果周亚夫不同意,圣旨也是无法生效的。
《史记》中,有一个典型的例子。
丞相亚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曰:「丞相议不可用。」乃悉封[唯]徐卢等为列侯。亚夫因谢病。
匈奴将军唯许卢等五人归顺汉朝,汉景帝龙颜大悦,决定封这五人为侯。
周亚夫再次提出了反对:"这些人虽然归顺了汉朝,但对于匈奴来说却是叛徒,如果封他们为侯,不是在鼓励反叛自己的国家吗?"
汉景帝听了非常生气,直接说道:"丞相之言迂腐而不可用!"
可见,周亚夫的威信已经过于强硬。
就算是不同意皇帝的建议,也应该讲究方法、策略,但是周亚夫却拒绝的没有半分余地,甚至用高祖皇帝的话,把汉景帝顶了回去。
此外,还有景帝废栗太子,周亚夫死顶,就是不同意。
周亚夫坚持正义也许是对的,但是如此坚持下来,必然引起皇帝的厌恶。
谁都想自己说了算,哪个皇帝能够容忍这样的事?
结怨太多
中元三年,窦太后想要让景帝封王信(王皇后兄长)为侯,汉景帝没有同意。在窦太后的步步紧逼下,提出了找周亚夫商量借此应付窦太后。
汉景帝之所以要将周亚夫搬出来,是因为周亚夫敢于直言,肯定表示反对,这样就可以将窦太后的怨恨转嫁至周亚夫身上。
果然不出所料,周亚夫以汉高祖曾与诸大臣歃血定下的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为由反对此事。
窦太后听到周亚夫对王信封侯的意见后,立即火冒三丈,认为周亚夫可恶至极,周亚夫由此得罪了窦太后,同时也得罪了王信和王皇后。
周亚夫晚年,其子周阳开始筹备父亲的丧事,他买了国家不允许私人交易的盾甲准备丧葬时使用。
不料,由于对待佣工苛刻而导致被佣工举报私自购买盾甲,意欲谋反。
最初,廷尉逮捕周亚夫时,周亚夫就要自杀,周夫人劝阻他,认为事情终可大白,才到廷尉那里。
吏簿责条侯,条侯不对。景帝骂之曰:「吾不用也。」召诣廷尉。廷尉责曰:「君侯欲反邪?」亚夫曰:「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邪?」吏曰:「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吏侵之益急。
廷尉责问说:"您是想造反吗?"
周亚夫说:"我所买的器物都是殉葬用的,怎么说是要造反呢?"
狱吏说:"你纵使不在地上造反,也要到地下去造反吧!"
狱吏逼迫越来越加紧。
受不了这样的屈辱,周亚夫绝食五天,终于大口吐血,死在狱中。
而汉景帝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再理会周亚夫,可以说是任由他饿死了。
周亚夫之死,可以说是帝王心术的必然结果,身居高位,却不知收敛,过于刚直,必然引起皇帝和朝臣的不满和猜忌。
有几个皇帝愿意拥有这样的臣子呢?
既然这样,只能赐他一死了。
汉景帝刘启逼死周亚夫,既为自己出了一口恶气,也为儿子将来执政扫除了最大的障碍。
司马迁在《绛侯周勃世家》中对周亚夫评价道:
"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曷有加焉!足己而不学,守节不逊,终以穷困。悲夫!"
司马迁把周亚夫的悲剧归结为用兵能够保持威严庄重,坚韧不拔,可惜却自满自足而不虚心学习,能谨守节操但不知恭顺皇帝,最后才落得这样的下场。
周亚夫身为一代名将,他是有功于社稷的功臣,但是却因为自己的过于刚直给自己引来了杀身之祸。
刚直有时候是坚持正义,但是有时候也是代表固执己见,如果周亚夫能够多听从别人意见,也许不至于落到这个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