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09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很多人都不了解于谦和朱祁钰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正统十四年(1449年),面对蒙古瓦剌的入侵,明英宗朱祁镇的专权宦官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结果在土木堡,明军战败,20多万大军灰飞烟灭,朱祁镇被蒙古人俘虏。
蒙古军得胜之后,瓦剌太师也先野心膨胀,率军深入大明腹地,并以朱祁镇的皇帝身份要挟明朝各城关守将,索取好处。蒙古军所到之处,所向披靡,很快就会兵临北京城下。
朱祁镇
此时的大明因为战败损失惨重,最重要的是皇帝被俘虏,朝堂之上群臣哗然。兵部侍郎于谦挺身而出,主持大局。当徐有贞提出迁都南京时,于谦喝斥徐有贞:提出南迁者可斩,于谦此举使得朝堂之上那些支持南迁的人偃旗息鼓,朝廷也正式定下了固守北京的战略。
想固守北京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于谦知道他首先要稳定朝局。只是大明皇帝都被敌方抓了,朝局如何稳定?于谦知道想破这个局,必须重新立个皇帝。这样一来朱祁镇的皇帝身份丧失作用,一方面蒙古人就不能借此来威胁大明,另一方面可以稳定大明内部军心和民心。
朱祁镇
然而立谁为皇帝才合适呢?于谦可不敢轻易做这个主,废立皇帝不是一个臣子可以做的,而是权臣所为,拥立新帝后会有从龙之功。于谦一心为公,却也不想落下把柄,让人觉得他想当权臣。所以,于谦找到了当时的孙太后,商讨此事。因为皇帝人选,朝中群臣和后宫掀起了一番斗争,各派势力粉墨登场。
当时有资格当上皇帝人选的有3个人:
朱见深,朱祁镇长子,周贵妃所生,当时年仅2岁。
朱祁钰:朱祁镇同父异母弟弟,郕王,当时年21岁。
朱瞻墡:襄王,朱瞻基的同母弟,朱祁镇的叔叔,当时年43岁。
不同的人在这场角逐中的目的肯定是不一样的,心目中的皇帝人选也不一样。
孙太后
孙太后的想法
孙太后最希望的皇帝人选肯定是朱见深,因为朱见深是她的亲孙子。孙太后明白皇帝一旦确定,则很难再更改。如果朱见深不能当上皇帝,对她而言这就意味着皇权旁落到他人手中,孙太后的权势也会被削弱。然而朱见深年幼,当上皇帝的话就需要有人监国,那么监国之人应该是朱祁钰或朱瞻墡。
孙太后曾将召藩王入京用的金符拿到皇宫之中,打算正式召襄王朱瞻墡入京,有人说孙太后打算扶持朱瞻墡为帝,其实不然,孙太后只是想让朱瞻墡入京监国。朱瞻墡与孙太后毫无关系,孙太后自然不可能支持朱瞻墡。不过,孙太后最终并没有动用金符召朱瞻墡进京。后来,朱瞻墡自己上书朝廷,建议立朱见深为帝,以朱祁钰监国,只是那时朱祁钰已经继位。
朱祁钰并非孙太后亲生,他继位后会尊自己的亲母为太后,与孙太后并驾齐驱,孙太后肯定不乐意见到这种情况发生。
孙太后
于谦的想法
于谦与朝中部分大臣最希望的皇帝人选应该是朱祁钰。于谦知道京城保卫战的重要性,一个成年的皇帝可以振奋人心,有助于稳定局势。另外,朝中群臣明白,这时候皇帝不听话后果是很严重的。看看朱祁镇就知道了,不听大臣的话,结果大明20多万精锐大军损失殆尽,自己还被俘虏。朱祁钰虽是成年人,但之前是个闲散王爷,并没有执政经验,当了皇帝后也只会听从大臣的意见,遵从大臣的安排,不会制肘群臣的决策。说白了,这是皇权旁落到群臣手中。
于谦应该不会支持朱见深,这不仅仅只是主少国疑的原因,而是朱见深当皇帝后,必须另安排监国之人,那么监国人选最合适的是朱瞻墡和朱祁钰。另外朱见深年幼,需要有人在身边照顾,这个人选无疑就是孙太后,这就给了孙太后干涉朝政的机会。孙太后为人强势、老谋深算,一旦干涉朝政,他日必权势滔天,这是于谦和朝中群臣绝对不想见到的。明朝自建立以来,朱元璋就立下祖制,严禁后宫干政。孙太后一旦摄政,朝中群臣的权力就大为削弱。
于谦
于谦也不会支持朱瞻墡。不论是朱瞻墡当皇帝还是监国,于谦都不会欢迎,其原因跟于谦反对孙太后干政类似。因为朱瞻墡正是精力旺盛的年纪,一旦当上皇帝或监国,势必掌握朝中大权,朝廷之上就不再是于谦或文臣们说了算了。于谦想打好京城保卫战,必须先保证大权在握,才有利于军队调动和作战部署。
简单来讲,于谦与朝中群臣最理想的皇帝应该符合这样的条件:1.弱冠之年,即20岁左右,有助于稳定人心;2.为人平庸。可以事事听从朝中群臣的安排。最合适的人选无疑就是朱祁钰了。
于谦
朝中另外一些大臣的想法
朝中有些大臣可能会支持朱瞻墡。其理由有三点:1.废掉朱祁镇的皇帝之位后,朱瞻基这一脉已经没有嫡子,按照大明的祖制,只有嫡子的身份才有权继承皇位。所以朱瞻墡在身份上有一定的合法性。2.私心作祟。废掉朱祁镇后,与朱祁镇这一脉结下仇恨,即便朱祁钰当上皇帝,这些人可能会面临孙太后的不满或报复,所以不如迎立外藩;3.朱瞻墡曾两次监国,有一定的执政经验。一次是朱高炽驾崩时,朱瞻基还在南京,朱瞻墡临时留守北京;另外一次是朱瞻基亲征朱高煦叛乱时,也是由朱瞻墡临时留守北京。
不过,支持朱瞻墡的大臣应该不会很多,不是主流意见。
土木堡之役对明朝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此役战败,明朝损失了一大批武勋极高的将领,拱卫皇权的京营三军和亲军26卫主力被消灭殆尽,皇家特务机构锦衣卫和东厂也被沉痛打击。大明的政权悄无声息地从皇家转移到朝中文臣手中,皇权被大大削弱。
朱祁钰
于谦面见孙太后,表达朝中群臣的主张,希望得到孙太后的支持。孙太后是皇权的代表,为人虽强势,但毕竟是女流之辈,从未有过类似的经历,再加上皇权削弱,她作为后宫之主,又不宜光明正大地干涉朝政,这使得她没办法与朝中群臣相抗衡。孙太后最终只能认可于谦的做法,立朱祁钰为帝。只是基于孙太后个人原因,他需要坚持的是必须保住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以让皇帝在朱祁钰百年之后皇位回到朱祁镇这一脉。朱祁钰不是皇室正统,本就没有继承皇位的权力,于谦并不介意日后皇位回到朱祁镇这一脉。况且也先即将兵临北京城,此事越早做决断越对大明有利,于谦拖不起。所以,于谦与孙太后一拍即合,定下了最终的决定:即立朱祁钰为帝,立朱见深为太子。
朱祁钰
由于朝中群臣与后宫的角逐,让朱祁钰坐上皇帝之位。对于朱祁钰来讲,虽无异于天上掉馅饼,但于谦和孙太后也把他耍了一遍,他又怎么可能会满足于当个临时皇帝呢?果不其然,在京师保卫战得胜之后,朱祁钰先是不愿意迎回朱祁镇,无奈迎回之后也是将朱祁镇囚于南宫。后来朱祁钰更是废掉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景泰八年,朱祁镇也不甘寂寞,发动政变,重夺皇位。
参考资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