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10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说起文成公主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她并不是皇帝的亲生女儿,而只是宗室之女。
她的名字在史书中没有记载,甚至连他的父亲是谁也没有详细的记载。
她就是文成公主,一位伟大的和亲公主。
她为汉族和藏族两族人民的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成公主传奇的一生。
自古以来,中原王朝和亲远嫁之女不在少数,其中当以王昭君与文成公主最为后人熟知。
她们都远嫁邻邦,都以微弱之躯,换来了国家的安宁。
比起王昭君的“名留青史”,文成公主显然没有那样幸运。
因为她连名字都没有流传下来,只是留下了一个公主的封号。
一
吐蕃抢亲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还是一个16岁的花季少女。
放在现代,16岁正是一个少女懵懂的年纪,她本该在父母身边衣食无忧地长大;
可一道和亲诏书,却让她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乡,前往千里之外的吐蕃和亲。
说起和亲,这是中原王朝与邻国的一种外交手段,一般多用在中原王朝比较弱小的时候。
按常理来说,中原王朝一旦强大,就很少会用和亲这种手段。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唐太宗。
唐太宗素来推崇和亲的主张,他曾对大臣们说:
“朕为苍生父母,苟可利之,岂惜一女!北狄风俗,多由内政,亦既生子,则我外孙,不侵中国,断可知矣。”
唐太宗一向是说到做到的,他曾把自己的妹妹衡阳公主嫁到突厥,又把弘化公主嫁给吐谷浑可汗,从而建立了大唐与突厥、吐谷浑之间的友好关系。
吐蕃君主松赞干布听闻突厥和吐谷浑都同大唐和亲后,非常羡慕,于是也想娶一位唐朝公主做自己的妻子。
所以,松赞干布便遣使臣来大唐求婚,但却遭到了唐太宗的拒绝。
在大唐眼中,此时的吐蕃不过是边陲小邦,又有什么资格来求娶金枝玉叶的公主呢?
吐蕃使者在唐朝碰了一鼻子灰,回国后又不敢照实禀报,于是便把锅甩给了吐谷浑。
吐蕃使者对松赞干布说:
“天子遇我厚,几得公主,会吐谷浑王入,遂不许,殆有以间我乎?”
本是自己办事不力,却甩锅给别人,这位吐蕃使者也算得上是一个“人才”了,只可怜吐谷浑无缘无故成了背黑锅的。
这一席话让松赞干布非常生气,难道我吐蕃就不如他突厥、吐谷浑之流吗?
为了报复吐谷浑的“从中作梗”,同时也为了彰显实力,松赞干布很快便出兵攻打吐谷浑、党项、白兰羌,兵锋直逼唐朝的松州。
自古和亲,都是中原王朝主动嫁女,而这次松赞干布却更像是来抢亲的。
他不仅通过军事实力向唐朝施加压力,还“命使者贡金甲,且言迎公主”,恩威并施,迫使唐朝屈服,并扬言:
“公主不至,我且深入。”
据吐蕃史书《世系明鉴》记载,松赞干布曾写信威胁唐太宗说:
“若不许嫁公主,当亲提五万兵,夺尔唐国,杀尔,夺取公主。”
可当时的唐朝正值鼎盛时期,连强大的突厥都不惧怕,又怎会将吐蕃放在眼里?
双方在经过几场战斗后,都不由得暗暗惊奇。
吐蕃惊奇的是,唐军居然比想象中的还要强大;而唐朝惊奇的却是,这个不入流的吐蕃竟然有不输于突厥的战斗力。
但大唐毕竟国强民富,战争如果持续打下去,吐蕃是一定吃不消的。
松赞干布在衡量得失后,决定放弃进攻,并派重臣携黄金五千两及其他珍宝前来谢罪,顺便再次请求迎娶公主。
唐朝画家阎立本所作的传世名画《步辇图》,记录的便是唐太宗接见吐蕃重臣禄东赞的情景。
经过与吐蕃的战争,唐太宗也认识到了吐蕃是一个颇具实力的政权。
既然吐蕃松赞干布知错能改,还这么给大唐面子,那就答应他吧。
就这样,唐太宗决定答应松赞干布和亲的请求。
二
关于与吐蕃的和亲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当时,吐蕃重臣禄东赞率领求婚使团,前往唐都长安请婚。
不料,天竺、格萨、大食、霍尔的国王也派了使者求婚,他们均希望迎娶贤惠的文成公主。
于是,唐太宗决定让婚使们比赛智慧,谁胜利了,便把公主嫁给谁。
唐太宗一共出了六道试题,让使臣们解答,而这些试题无一不是刁钻异常。
比如,有一题是要求把一根很细的丝线,穿过一颗有九曲孔道的明珠。
这可难坏了各国使臣,不过,禄东赞却三下五除二地就给解决了。
他把丝线系在一只蚂蚁的腰部,让蚂蚁带着丝线,爬过明珠的九曲孔道,最终,成功完成任务。
禄东赞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接连解答出六道难题,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六试婚使”的故事,在拉萨大昭寺和布达拉宫内,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描绘这一故事的壁画。
虽然唐太宗答应将公主嫁往吐蕃,但他又不忍心将自己的亲生女儿远嫁去那苦寒之地,所以准备挑选一名宗室女子,加封为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亲。
两国和亲,自然不能马虎,唐太宗挑来选去,最终选定了一位宗室女,也就是后来的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做梦都没想到,自己的命运就这样被别人“敲定”了。
在这场政治联姻中,她就是一个维系唐蕃两国和平的工具,她没有任何选择。
在唐太宗眼中,江山社稷是最重要的。
不过,为了表示重视,唐太宗还是给文成公主准备了丰厚的嫁妆,“释迦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外加各种金玉饰物。”
最终,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从长安出发了。
离家愈远,思念愈长。
这天,送亲队伍来到赤岭,文成公主停下玉辇,登高望远:
身后熟悉的汉地风景已然消逝,远方草枯云惨,雪峰连绵,一时愁丝万缕,不由得思念起父母来。
她想起临别时,母亲送给她一面宝镜,并告诉她:
“若怀念亲人时,可从宝镜里看到母亲。”
于是她取出宝镜,双手捧着照起来,不照则已,一看反倒吃了一惊。
原来文成公主从镜子里看到的并不是母亲,而是自己满脸憔悴的愁容。
她一生气,便把宝镜摔在地上。
没想到,宝镜一落地,立刻化成一座高山,后人称之为“日月山”。
日月山恰好挡去了一条东去河流的去路,河水不得不掉头回流,于是人们称这条河叫“倒淌河”。
也许,这便是文成公主永不返回中原的预兆吧。
三
雪域长存
幸运的是,文成公主遇到了一个爱自己的丈夫。
松赞干布从小学习汉族知识,向往中原文化,对文成公主更是恩爱有加。
为了给文成公主一个好的居住环境,也为了纪念这场来之不易的婚姻,松赞干布“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遂立宫室以居”。
松赞干布许诺的这座城,就是今天的拉萨。
文成公主不喜欢吐番人“以赭涂面”的习俗,松赞干布当即下令予以废止。
就连松赞干布自己也脱掉毡裘,改穿绢绮,并派吐蕃贵族子弟到长安读书学习。
文成公主的到来给吐蕃带去了先进的文化和技术,改善了吐蕃人的生活。
吐蕃人也亲切地称呼她为“白度母”,即观世音菩萨的化身。
时间久了,文成公主也会思念故土。
古人以杨柳代表离思,文成公主便将从长安带来的柳树苗种在了大昭寺周围,借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柳树苗渐渐长大,文成公主也慢慢适应了吐蕃的生活,与松赞干布相敬如宾,日子过得还算幸福。
不过,文成公主的美好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九年之后,松赞干布便去世了。
文成公主并没有给松赞干布留下子嗣,一人在世的生活充满了孤苦,但她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肩负的使命。
《唐律疏议》规定:
妇女守孝期满,可以再婚。按照当时的大唐法律,丈夫死后,妻子是可以改嫁的,而且也是朝廷鼓励的。
公元669年,唐高宗见文成公主一直不归,担心皇家女子在外忍受委屈,于是便派使臣出使吐蕃,迎接文成公主回长安颐养天年。
为了唐蕃两国人民能够安居乐业、永享太平,文成公主拒绝了高宗的好意,她决定继续留下来,就这样,一直到她生命结束,也未返回大唐。
公元680年,文成公主因患天花去世,吐蕃人为她举行了空前盛大的葬礼,大唐也专门派遣使者吊祭。
而这距离松赞干布去世已有30多年了……
16岁远嫁吐蕃,独留雪域30年,文成公主用自己的一生写下了“伟大”二字。
不过,史书中却没有留下她的名字,留下的仅仅是一句“十五年,妻以宗女文成公主”的记录。
至于文成公主叫什么,出自宗室谁家则一概不知。
虽然史书没有记住她的名字,但历史却不会忘记她的传奇。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文成公主用自己的一生,在异国他乡留下了汉人女子的传奇,她用自己的一生换来了大唐与吐蕃友好往来,将自己的生命绽放在了雪域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