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10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你们知道李善长是怎么从一名小吏当上大明朝宰相的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
元朝末年,当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席卷江淮平原时,家住安徽凤阳府定远县的李善长,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刀笔小吏。虽说李善长粗通文墨,也很有志向和心计,但在当时并未显山露水。
然而,当李善长投身红巾军后,很快就成了朱元璋的得力助手,被视作心腹。明王朝建立时,他理所当然地成了开国-元勋,当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左丞相。
李善长何以能如此官运亨通?确实与他的谋略、机敏和才干密不可分,以下三件事就足以说明问题。
那一年,朱元璋还是红巾军著名将领郭子兴麾下的一名部将。朱元璋的出众才干虽然受到郭子兴的特别青睐和器重,被认作干女婿。
但郭子兴又是一个性情暴躁、嫉贤妒能的庸碌之辈,容易轻信闲言碎语,疑心病也很重。他常常对朱元璋产生猜疑,怕他尾大不掉,威信和实力超过自己。
有一次,为了一点小事,郭子兴大光其火,声言要削朱元璋的兵权,并公开指名道姓,表示对李善长的信任,要将李从朱元璋手下调到自己身边。
李善长闻讯大惊,不知如何是好。经过深思熟虑,他找到朱元璋,向他表明心迹:除朱元璋外,别处哪儿也不想去。
李善长一边说着这些话,一边涕泪交加,神色感人。朱元璋口中虽不停地劝慰,觉得主帅之命不可违,但心中却为李善长的忠肝义胆所深深打动,从此对他倍加信任,视为知己。
同时,由于李善长的一再婉言谢绝和再三恳请,郭子兴也没有再坚持李善长调到自己身边的想法。
由于李善长的机敏处事,避免了郭子兴与朱元璋之间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也便自己从矛盾的漩涡中成功地摆脱了出来。
又有一次,朱元璋与李善长促膝谈心。那时,李善长投奔朱元璋,成为他的谋士时间还不久,但两人已颇默契。
朱元璋问李善长:“眼下群雄纷起,战事频繁,胜负难卜,何时才能平定天下?”
李善长立即答道:“秦末大乱时,汉高祖作为一个平民起兵,他豁达大度、知人善任,懂得聚合人心,因此用了五年时间就平定了天下,成就了帝业。如今元朝纲纪紊乱,人心不和,已经到了快要土崩瓦解的地步。汉高祖的家乡在沛地,与你的家乡濠州相去并不太远,你如能学习这位同乡的长处,担当起这种责任,天下太平就指日可待了!”
李善长这番话既说得朱元璋更加雄心勃勃、信心倍增,同时也给朱元璋明确地提供了一个可以遵循的榜样。
然而,最能体现李善长的智谋和才干的,还是他与大将徐达两人合演的那一出逼真的“双簧戏”。
朱元璋领-导的农民军,由于平素东征西战马不停蹄,很少有整训的时间,加上接连打了一些胜仗,在将士中骄横之气开始蔓延。违犯军纪、烧杀抢劫、骚扰百姓的事件屡有发生。
朱元璋和李善长等红巾军的领-导人都敏锐地感觉到,大军纪律松弛、侵犯百姓的利益,必然会失去民心,如此下去就无法取得天下。
在李善长的提议下,当红巾军攻占芜湖直逼太平府时,由他亲自起草了一份禁约,明确规定不许虏掠,违令者按军法处置。
他们派人四处张贴,沿街巡察。遇到顶风作案的,从严惩处,毫不留情,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违犯纪律的行为没有彻底禁绝,尤其在一些将领中间,自以为出生入死、劳苦功高,进了城捞一点、抢一点算不了什么,对军纪不以为然。对此,李善长深感忧虑。
那时,适遇徐达率领的大军马上就要挥师进军镇江城,他与徐达聚在一起谈及部队纪律问题,两人所见完全一致。经过再三谋划,并征得了朱元璋的同意,合演了一出“双簧戏”。
这一天,有人检举大将徐达有违犯军纪的行为,事情很快就告到朱元璋那里。朱元璋顿时佯装大怒,传令将徐达捆绑起来,等候发落。
李善长闻讯后,急忙赶赴现场。这时,朱元璋正在痛斥徐达,并不念他往昔的军功,坚持要将他处斩。
李善长马上向朱元璋百般求情,请求从宽处理,态度十分诚恳。徐本人也乘机表示一定痛改前非。这一唱一和,十分逼真。
最后,朱元璋答应看在李善长的情份上,给徐达松了绑,让他戴罪立功。他们还当场达成“共识”,由李善长出面担保,攻下镇江城后,徐达部众保证不掳不掠。
这出戏的效果果然很灵,消息传开后,一些将领感到十分震惊。徐达军功卓著,没有人可以与他相比,犯了军纪尚且差点脑袋搬家,不用说其他人了。
红巾军取下镇江城后,军纪严明,秋毫无犯,镇江城内平静如常,老百姓赞不绝口,并纷纷起来响应。了解内情的人都称赞李善长的好计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