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13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揭秘:《西游记》中的火焰山下面真埋了一个国家!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这里是火焰山下一处寸草不生的荒漠,却埋葬着一个辉煌王国的全部秘密、全部尊严。在这里,出土过万余件文物,特别是大量古代文书。甚至还发现了 1300 年 前一个 12 岁男孩的家庭作业。他恭录了汉代郑玄所注的论语全文,并认真写下自 己所在的某县某乡某村,还写下了他的大名:卜天寿。顽皮的他还在作业之后,随 便地写上一些儿歌似的句子。郭沫若曾为之欣喜若狂,不但因为郑玄所注的论语已 经失传,更因为它透露出当年这个国家的建制、教育、文化等诸多珍贵的信息。这 个荒漠中的古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为什么会被荒漠埋葬......
夕阳中的高昌古城
高昌,曾是车师前部的领地,史载汉武帝刘彻派大将军李广利率兵远征大宛以 求汗血宝马,然军队疲惫不堪大败而退,汉武帝大怒,下令不许汉军东返,进玉门 关者杀,于是这支队伍来到吐鲁番,他们见这里气候宜人,又有天山雪水,李广利 当即决定将军中病弱疲惫的伤员们集中起来在这里屯田。从此,他们便在这里定居 下来。此后,高昌人口不断增加,经济日益发展繁荣,由于“地势高敞,人庶昌盛” 而得名“高昌壁”,汉人与汉文化随之涌入。
高昌古城,维吾尔语称亦都护城,即“王城”之意,因为此城为高昌回鹘王国的都城,故名。它是世界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位于 吐鲁番市东 45 公里处火焰山南麓的木头沟河三角洲,是 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重要门户。虽然经过 2000 多年 的风吹日晒,故城轮廓清晰,城墙气势雄伟。是第一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昌古城规模宏大,城郭高耸,街衙纵横,护城河 道的残迹犹存,城垣保存基本完好,分内城、外城、宫 城 3 部分。外墙基宽 12 米,墙高 11.3 米,全城有 9 个城 门,其中南面有 3 个城门,东、西、北、面各有 2 个城门。 西面北边的城门保存最好。外城西南和东南角保存两处 寺院遗址,其中西南角的一所寺院,占地约 1 万平方米, 由大门、庭院、讲经堂,藏经堂、大殿、僧房等组成, 东南角的寺院尚存一座多边形塔和一个礼拜窟,是城内 唯一保存壁画较好的地方;内城北部正中有一座不规则的方形小城堡,当地人称“可汗堡”。北部的宫城内仍存许多高大的殿基,从此可 以验证当时有高达 4 层的宫殿建筑物。
汉唐以来,高昌是连接中原、中亚、欧洲的枢纽,它既是经贸活动的集散地, 又是世界宗教文化的荟萃地。当时波斯等地的商人,从他们国家带来苜蓿、葡萄、 香料、胡椒、宝石和骏马来到高昌城,又从这里带走中原的丝绸、瓷器、茶叶和造 纸、火药、印刷术。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宗教先后经高昌传入内地。当时的居民 先后信奉佛教、景教和摩尼教,高昌成了世界古代宗教最活跃、最发达的地方。公 元 629 年,为了提高佛教水平,27 岁的玄奘,不畏杀身之祸,偷偷离开长安,出玉 门,经高昌,沿丝绸中路到印度,遍游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诸国,历时 17 年。 在高昌,玄奘诵经讲佛,与高昌王拜为兄弟,留下一段千古佳话。
高昌王国鼎盛时期,还孕育了丰富的高昌文化,成为高昌的珍贵遗产。麴氏高 昌王国十任国王都是汉人,因此汉文化对高昌的影响显而易见。在高昌,汉魏儒家 文化居主导地位。在当地汉族人叫三堡的地方出土的《尚书》、《诗经》、《孝经》 以及大量壁画都反映出高昌的主流文化非汉文化莫属。
更为重要的是,汉字作为各种官私文书的书写文字被高昌充分予以吸收,令人 注目的阿斯塔那墓中还出土了让世人惊叹的伏羲女娲图。伏羲女娲均为人首蛇身, 伏羲左手执矩、女娲右手执规,二人相向而拥,下部为交缠状,周围饰以各种星相图。 这与中原地区发现的伏羲女娲图是一致的。但高昌毕竟属于杂胡地带,车师、回鹘、 突厥以至后来的吐蕃、蒙古等多民族杂居,因此当地人会数种语言,语种形态丰富 而有趣。
此外,高昌人的服饰也十分讲究,据隋、宋史书记载,高昌人讲究服饰,男子 穿胡服缦裆裤,“伏剑骑羊势猛烈”;妇女短袄华裙珠玉链饰,多美艳。高昌人还 善美食,擅制作各类面食和牛羊肉,吃法花样很多。驰名中外的高昌古乐,更是以 浓烈的异域风情和丰富的艺术语汇在汉唐流行,被列入唐 10 部大乐之中。可以这 样理解,高昌故城的魅力,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之成为代表西域历史的典范 和标本。
险成玄奘岳丈的高昌王
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 629 年),即汉武帝的军队筑成高昌故城后 700 年,27 岁的玄奘为了探求佛法求取真经,“冒越宪章,私往天竺”,违反了朝廷当时禁止 百姓擅自西行的规定,混在一伙四出逃荒的饥民之中离开长安,踏上西天取经之路。
这之前,在贞观元年(627 年),玄奘曾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朝廷批准。 这就是说,后来名扬天下的大师,当时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偷渡犯。没有唐朝的通关 文书、没有寺院的证明文件、也没有任何权贵阶层的支持与举荐。唐僧曾被唐凉州 朝廷地方官员下令捉拿、曾被玉门关外五个烽火台的守边兵士张弓放箭险些射伤, 常常是昼伏夜出,惶惶终日。
除了面对官府的层层盘查之外,玄奘还要面对关外漫漫黄沙。一路上为他做向 导的胡人,后来也打了退堂鼓,临走时,他送给玄奘一匹识途的老马,并告诉他, 如果在沙漠中走了四天后,能够看到一小片绿洲,就说明走对了方向。走进戈壁深 处的玄奘在喝水时,又不慎把皮囊的水全部洒掉了,没有了水的玄奘只得凭借着自 己的信念坚持行走,但是终于还是昏倒在老马身上,不知过了多久,一阵凉风把他 吹醒,他终于走到了那一小片绿洲,这就是富饶的高昌国。
高昌王笃信佛教,国都寺庙林立,平均每百人就有一座寺庙。高昌国共有僧人 数千,但高昌王仍感到缺少真正的高僧。高昌商人们在凉州听玄奘讲经后推崇备至, 高昌王听到这个消息颇为振奋。3 年前他到长安朝贡时目睹了宏伟寺院和博学的高 僧。礼仪之邦的风土人情让他倾服,回国后他下令臣民都梳唐人发式。现在又来了 一位大唐高僧,可以请他向国人弘佛讲法,这是一件多好的事啊!俗话说凡事可遇 不可求,现在机遇到来了,高昌王亲自举着火把迎接他,并不顾玄奘路途劳累,兴 高采烈地和他聊了一整夜,随后几天也是如此,高昌王每日在 300 弟子面前跪地当 凳子,让法师踩着他的背,登上法座讲经。
但是玄奘并不想在高昌国长期逗留,他对高昌王的盛情深表感谢,但婉言谢绝。 他一定要远赴印度寻求中国佛教经典里阙失的经文。大臣们为了挽留玄奘,也想出 了一个计策:让玄奘成为国王的女婿。但玄奘却再次委婉地拒绝了高昌王。
高昌王见玄奘竟然置他的恳求于不顾,不由得怒火中烧。于是威胁玄奘说:法 师面前有两条路,或者留下,或者回国,请法师三思。玄奘毫不犹豫地回答:“君 王留下的只能是贫僧的尸骨,绝对留不住贫僧的心!”为了能被放行,玄奘开始绝 食,到了第四天,他已极度虚弱,气息奄奄。高昌王极为震惊,于是请求玄奘进食, 恢复身体,继续西行。不过他诚邀玄奘从印度回来的时,在高昌住上 3 年。玄奘深 感与高昌王礼佛的虔诚和修业的诚意,答应他归来再访,并与高昌王结为兄弟。高 昌王决定请玄奘升座讲法一个月,同时为他预备西行一切所需之物。临行前,高昌 王为玄奘写了 24 封致西域各国的通关文书,还赠送了马匹和 25 名仆役。出发那天,全城夹道相送,高昌王麴文泰抱住法师失声恸哭,亲送 至 100 里外的交河城,才依依惜别。
破译“吉利”古钱密码
1928 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在新疆哈密吐鲁番发现一 枚“高昌吉利”古钱。1970 年西安何家村出土唐代古钱 收藏者的窖藏中也有一枚“高昌吉利”古钱。这种钱币 迄今只发现很少的几枚,重 12 克左右、隶书旋读、古 朴苍劲。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也有实物。高昌吉利古钱以 其质朴敦厚的钱貌让人感受到西域古国浓郁的少数民族 气氛。扑朔迷离的历史与残存遗留的旧址引发人们陷入 怀古幽思之遐想。
1973 年前后,新疆自治区文物考古工 作队在吐鲁番阿斯塔那进行考古发掘,出土 了大量的有价值的文物史料,其中除了古代 官私文书、丝、麻、棉、刺绣、毛织品、绢画、 壁画,各类彩色泥塑、陶制品、木器、漆器、 铁器、石器、钱币,以及各种作物果品和面 食点心外,还出土了一枚“高昌吉利”钱, 特别引起钱币学家们的关注。该钱与黄文弼 先生过去在吐鲁番收集到的那一枚相同。此 钱在出土时,压于死者尸体之下,未经盗扰 触动。与此同时,该墓还出土了一块唐代贞 观十六年(公元 642 年)的墓志,因此,我 们可以断定该钱应铸于麴氏高昌王国时期, 从而,为我们解决了“高昌吉利”钱长时期 来的某些疑问,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对于钱币上的“吉利”二字,有人直观 的认为是“大吉”、“大利”,具有祈福、吉祥的意思。但是,这种推断是与高昌国当时的历史文 化状况不符的。据专家研究,高昌“吉利”钱币中的“吉利” 两字,应为突厥语 ihk 或 ihg 的汉语音译,意思为“王”, 我国古代文献上一般译做“颉利发”或“颉利”。因此“高 昌吉利”应该是“高昌王”的意思。
麴文泰铸造钱币的目的,首先是加强王权的需要, 是其在王国内彰显王权的最好方式。其次,高昌国是唐 朝统治之下的附属国,在许多事情上都要听从唐朝的调 遣。因此,在这一点上,高昌国王在心里是不服气的, 但又不能表现出来。于是,麴文泰便想到了用铸造钱币 的方法来显示自己的独立地位。
“高昌吉利”钱币,发现数量稀少,且绝大多数没 有流通磨损痕迹,制作又极为精整,因此“高昌吉利” 钱币在当时并不是在市场上流通的用来交换贸易的货币, 而是类似于今天的纪念币性质的货币,用于赏赐或馈赠。
“高昌吉利”钱币是农耕的汉文化与游牧的突厥等 文化相互间交汇、融合的结果。同时也向现代人反映出 了高昌社会当时以汉胡交融为特色。透过一枚钱币,我 们可以看出当时的民族、地域、文化、政治、语言、婚俗、 丧俗、服饰等众多方面的特色。
被战火毁掉的城市
高昌的一切终于消失,如同每一个被建立起又毁灭 掉的城市。在被人们遗忘千年后,他终于又回到了人们 的视野。具有德俄混血统的雷格尔是最早向世界发布高 昌古城消息的人,他在 1775 年后来到吐鲁番,带走了 最初的有关高昌古城的资料。1902 年,42 岁的勒·柯 克参加了第一次德国在吐鲁番一带的考察发掘,几年后, 他又亲率探险队再次深入高昌地区,带走了大量的文物 珍宝,成了取走最多中国古代文物的外国探险家。高昌 古国是怎样灭亡的呢?
高昌壁建成后便成为戊己校尉的治所,引来了一批 批的汉军驻扎。到了东汉时期,作为屯军驻地的高昌壁 渐渐被高昌垒所代替。高昌无论是作为壁或是垒,都以 驻军为主,所以整个建筑都保持了浓厚的军事色彩,在 它的废墟上,还能看到城堡、壁垒和筑建的工事。东汉 后期,高昌不再作为神秘换防的军事营地,已发展成一座拥有相对固定人口的城市。
公元 448 年,沮渠氏北凉流亡政权兼并了车师前国,在高昌立稳了脚跟,第一
次统一了吐鲁番地区,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独立王国。从此高昌从郡过渡到国,其 建制也向国的建制转变。吐鲁番地区的历史,开始了改天换代的新纪元。公元 640 年唐统一高昌,在此置西州,下辖五县,高昌自此进入了繁华昌盛的最佳时期。 9 世纪中叶以后,回鹘人在此建立了回鹘高昌王国,随着铁木真的崛起和蒙古国的 建立,铁木真被尊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发动了规模巨大的西征运动,征服了从蒙 古高原直至中亚的广袤地区,高昌回鹘亦都护巴而术阿而忒的斤见时机成熟,便于 1209 年谋杀了西辽王朝驻高昌的使者,正式脱离了西辽的监护,归顺于草原上新兴 起的势力强大的蒙古帝国。《蒙古秘史》记载了亦都护归顺成吉思汗的过程:委吾 种的主“亦都兀惕”差使臣阿惕乞剌黑等来成吉思处说:“俺听得皇帝的声名如云 净见日,冰消见水一般,好生喜欢了!若得恩赐呵,愿做第五子出气力者。”成吉 思说:“你来,女子也与你,第五子也教你做。”于是“亦都兀惕”将金银珠子段 匹等物来拜见,成吉思遂将阿勒阿勒屯名的女子与了。
高昌都城虽然保住了,但高昌回鹘王国从此一蹶不振。从 13 世纪亦都护纽林 的斤(公元 1308 年~ 1318 年)时起,高昌回鹘一直忠于元朝皇室,与蒙古西北诸 王笃哇之乱作战,为了躲避叛乱势力,元朝大汗忽必烈决定将高昌“亦都护”治所 从高昌迁往哈密。可不久哈密城被攻下,高昌“亦都护”率部逃入嘉峪关内,高昌 王国也已名存实亡。
察合台汗国建立后,首领秃黑鲁·铁木尔汗首先成了信奉伊斯兰教的蒙古汗王, 他统治下的察合台汗国,也就成了伊斯兰汗国。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察合台汗国 武力推行伊斯兰教,借力征战,终于征服了高昌回鹘王国。而落入“圣战”者手中 的高昌城也在战火洗礼中变成了一座废城。
虽然一座城消失了,但气势和规模还在,在故城里徘徊,可以想象昔日鼎盛时 的旗帜飘扬,战马嘶鸣的景象。一场场的战火结束了,那些远去的灵魂还在怀念昔 时的繁华,可我们只见到这样的废墟。孤凉的楼台遗迹好像还有王家游宴之盛,模 糊的壁画佛影似乎犹闻梵呗齐鸣,残损的高城厚壁仿佛还在藐视千军万马,蒙尘的里巷民宅犹自回荡百姓的喧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