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五战五败,全因错用“蜀国异才”?

日期:2023-11-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诸葛亮北伐五战五败,全因错用“蜀国异才”?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从建立到覆灭只经历了短短四十二年,而且偏安一隅,蜀国是一个比较弱小的国家,在当时群雄割据的历史画面中,它没有曹魏政权更强势,而在历史长河中,它也并不起眼,然而它却留下了许多故事。

  诸葛亮五次北伐动静很大,可是却没取得战略上的成功,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开始,虽然他做了充足的准备,但却还是因为他识人不明而功亏一篑。

  他拒绝了魏延提出的子午谷之计,又错用了马谡,造成了他的失败,然而第一次北伐并不足以致命,毕竟后面还有四次可以翻牌,然而却没立什么战功,这是为什么?

  在诸葛亮死后不久,蜀国就灭亡了,是什么原因导致诸葛亮死后蜀国军队进取心全无、胜少败多,而陡然间“攻守之势异也”呢?

  在于一个关键人物,姜维,这个人诸葛亮对他的器重前所未有,是当作他的接班人来培养的。诸葛亮死后,姜维毫无争议地成为蜀军的统帅。

  但姜维一接任,就否定了诸葛亮之前全部的军事战略,搞了自己那一套,而之前诸葛亮六次兵出祁山,以攻为守,虽然“知其不可而为之”,但也牵制了曹魏大军的精锐力量,保住了弱小蜀国的安全。

  而姜维所谓的“敛兵聚谷”,按照姜维的思路,如果曹军来攻应该弃守外围然后诱敌深入坚壁清野,再凭借高城深堑拖住敌人,让他们无法前进一步。

  姜维命小股蜀军在前面大游击战,不断骚扰敌军,截断粮道,敌人疲惫后蜀军主力倾巢出动……

  这种想法虽然好,但过于冒险,之前魏延、王平的战略是设疑兵在前方,而主力放在外围,曹军轻易攻不进来,悍将王平之所以能大胜魏军悍将曹爽,就是因为这种战略是正确的。

  姜维的战略看似完美,实则类似于赵括的纸上谈兵,曹魏军队以骑兵为主,机动性要比蜀军的步兵强,即使曹魏军队因为断了粮草而后撤,蜀军主要靠两条腿能跑过来去如风的魏军铁骑?

  而姜维绞尽脑汁所设下的两道防线,也就是汉、乐二城,一旦被曹魏军攻下,汉中一马平川无险可守,汉中一旦失去,蜀国还有何资本,西川必然危矣。

  合围、聚歼看似完美,但关键是你军事实力、装备、行军速度能不能比得上人家?如果不及,那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没多少实用性。

  战略应该根据本国军队的情况加以制定,战场的状况瞬息万变,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而姜维最终也没逃脱纸上谈兵的局限性,诸葛亮在察人这件事上,确实没有刘备有眼光,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失误了。

  当然导致蜀国灭亡的原因很复杂,但姜维决策的失误是蜀国土崩瓦解的直接原因,而诸葛亮却认为,姜维是国家之栋梁,军事之奇才,实际上姜维却是一个短视而骄矜的人

  当然蜀国消亡也有其他原因,比如地域狭窄,地理位置偏僻,蜀国虽然号称天府之国,但其地域偏狭,无法跟曹魏占据的北方之地相比,北方之地广袤,人才众多。

  所以蜀国不仅拼不过曹魏,还无法跟东吴打持久战(东吴有钱),加上诸葛亮当权后无法留住真正的人才,却总是将庸才当宝贝一样任用,刚愎自用,排斥异己,并且穷兵黩武,过早的消耗了蜀国的国力。

  傅玄曾经评价姜维道:“维为人好立功名”,意思是说他好大喜功,为了早早建立自己的大业,他比诸葛亮还铤而走险,还冒进,所以断送了蜀汉江山。

  费袆是蜀国为数不多的聪明人,是个智者,曾担任蜀国军师,他曾经多次劝诫姜维让他不要冒进,可惜姜维极度任性不考虑后果,一意孤行

  费袆说姜维一战定乾坤的想法会导致失败,必须谨慎从事,一步步来,切不可朝令夕改,姜维不听,结果费袆说的句句应验。

  所以诸葛亮再一次用错了人,最终导致蜀国的短命,并非只是刘禅之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