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瓒遭袁绍诛杀,同窗刘备为何不替他报仇?

日期:2023-11-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公孙瓒遭袁绍诛杀,同窗刘备为何不替他报仇?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其中有家世显赫的袁绍、袁术兄弟,有割据江东的孙坚、孙权父子,当然还有笑到最后的曹操父子,以及建立蜀汉的刘备。

  与这些一开始就有钱、有枪、有地盘的诸侯们一比,刘备的起点太低,虽然有个皇室贵胄的身份,但身在乱世,讲的还是实打实的势力,所谓帝室后裔这些,纵然有些加分,但实际上根本起不了多大作用。

  汉朝历经四百多年的发展,刘姓遍天下,宗室遍地走,尽管刘备整天将孝景皇帝玄孙,中山靖王之后挂在嘴上,但实际上就是一个厮混在底层的屌丝男而已,想在乱世有番作为,无疑痴人说梦

  后来,刘备之所以能够三分天下有其一,主要是有人给他提供了人生第一个支撑点,让他弹跃而起,逐步跻身上流阶层,自此,虽然历经曲折,但逐渐一步步走向成功。

  此人正是公孙瓒。

  说起来,公孙瓒还是刘备的发小和同学,早年两人曾经一起在卢植门下求学,结下深厚友谊。多年后,两人的命运开始出现了巨大的差别,刘备还在到处漂泊,为没有个容身之地而发愁,而此时的公孙瓒已经混的风生水起,封都亭侯,官拜中郎将,在幽州地界也算得上响当当的人物。

  走投无路的刘备去投奔公孙瓒,公孙瓒是个念旧的人,看到灰头土脸的老同学,大方的伸出了援助之手,推荐刘备担任别部司马,从此,刘备算是正是混进体制内了,此后,在公孙瓒的提携下,一步步稳步升迁,直到坐到平原相位置上,总算在地方官员群里混了个熟脸,天下人开始知道世上有刘备这号人,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以说,要是没有公孙瓒的帮助,刘备或许就是乱世之中的一粒沙子,大风过后,毫无踪迹,更谈不上以后建功立业了。

  在刘备开始在政坛崭露头角之际,公孙瓒却开始走向下坡路。一切起因都始于公孙瓒与袁绍的争强。袁绍当初从洛阳逃出后,被任命为渤海太守,他用威逼利诱手段从韩馥手中夺过冀州,野心勃勃,开始将锁定为幽州下一个目标。

  幽州牧刘虞是个仁义之人,深得民心,加上他是宗室出身,因此,袁绍劝刘虞称帝,企图把刘虞作为傀儡架空后,让他做一个空头天子,而自己则将幽州攥到手里。

  对于袁绍心中的小九九,刘虞洞若观火,果断拒绝了他。但自此两家的矛盾开始产生。与刘虞平和宽仁的执政理念相反,公孙瓒是个特别好战之人,在对待北方匈奴上,刘虞多采取和睦共处,公孙瓒却坚决出击,战斗力彪悍,威震塞北。而公孙瓒纵兵劫掠百姓的做法,也让刘虞深为不满,两人的矛盾渐渐激化,变得不可调和。

  初平四年(193年),公孙瓒杀死刘虞,将幽州掌握在手中,然后挑起与袁绍的战争,但多次战败,最终兵败身亡,可以说,公孙瓒本来完全可以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最终却由于好战,落了个凄惨的结局。

  那么,公孙瓒和袁绍作战时为何不见刘备的影子?按理他此刻应该第一个站出来为老同学拼杀,其中究竟有何内因?

  其实,公孙瓒兵败自杀之时,刘备根本不在身边,根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刘备当时和田楷在青州,原来公孙瓒野心太大,战线拉得太长,刘备就算从青州赶回来也来不及。决定公孙瓒生死的关键之战——界桥之战,在当时,交战双发都没预料到接下来战争的走向,公孙瓒还指望刘备牵制袁绍的兵力呢。

  紧接着,刘备又南下卷入曹操和陶谦的徐州之争,根本无暇分身为公孙瓒报仇,一切发展的太快,根本没有留给刘备时间。

  历史不容假设,但不妨假设一下,如果刘备和田楷没有卷入徐州事件,那么他会不会为老同学复仇?就像他后来不惜一切,倾国之力为关羽复仇一样。

  可以肯定的说,这种事不会发生。

  首先,刘备是个聪明人,他与袁绍力量太过悬殊,自取死路的事他不会干。至于他后来为关羽复仇,其实以此为借口,实现对外扩张的因素更大。

  其次,公孙瓒杀害刘虞,使得他在道义上完全陷入被动,刘备处处以宗室自居,他怎么可能蠢到去帮助一个杀害同宗凶手?更何况刘虞在民间民望很高,一贯爱惜羽毛的刘备绝对不会干有损自己形象的事。

  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刘备都绝对不会替公孙瓒复仇,哪怕他是自己的同学、伯乐兼上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