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可以说,历史上的赋税制度,是随土地制度或状况的变化而变化的。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含义很广泛,一般包括: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其它苛捐杂税。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有关于各朝各代的赋税制度的资料多得数不胜数,有关明朝时期制度的历史资料和文献也有很多。在这些资料里,明人王士性的记载却是十分难得的,以下是其书《广志绎》中的原文,有几百字,但是,却无法删减省略,只能以之摘录:
“天下赋税,有土地饶瘠不甚相远者,不知当时征派何以差殊。想国初草草,未归一也。其后,遂沿袭之。如真定之辖五州二十七县,姑苏之辖一州七县,毋论所辖,即其地广已当苏之五,而苏州粮二百三万八千石,而真定止十一万七千石。然犹江南江北异也。若同一江北也,如河间之繁富,二州十六县,登州之贫惫,一州七县,相去星渊,而河间止粮六万五千,登州乃粮二十三万六千。然犹别省直异也。若在同省,汉中二州十四县之殷庶,比临洮二州三县之冲疲,易知也,而汉中粮止三万,临洮至四十八万。然犹各道异也。若在同道,顺庆不大于保宁,其辖二州八县,均也,而顺庆粮七万二千,保宁止二万。然犹两郡异也。若在共邑,则同一南充也,而负郭十里,田以步计,赋以田起,二十里外,则田以绠量,不步矣,五十里外,田以约计,不绠矣。官赋无定数,私价亦无定期,何其悬也?惟是太平之时,民少壮老死,祖孙易代,耳目相安以为固然,虽有贫富轻重不等,不自觉耳。”
王士性是浙江人,他于万历五年被录取为进士,从此走上了仕途,曾先后在河南、北京、四川、广西、云南、山东和南京等地方担任职务。可以说,王士性踏遍了当时的两京十二省,是一位有着丰富的阅历、广阔的眼界和见识的学者型官员。
他将上述例子记录进书中,可见,这些例子的典型意义以及在明朝时期的代表性。在书中,王士性一共列举出了五组例子,每组例子都有两个主体对象,它们的赋税制度和实际赋税有着很大的差异,并且,找不到可以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具体原因。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五组例子吧:
一、苏州府和真定府。真定府的管辖范围有五个州二十七个县,其辖境约等于苏州府的五倍,但是,苏州府的赋税却是真定府的十七余倍。如果,按照相同辖境计算的话,那么,苏州府的赋税则比真定府的高出八十七倍了。不过,这两个地方一个在南,一个在北,在经济上确实有不可比性。
二、河间府和登州府。河间府管辖两个州十六个县,登州府仅管理一个州七个县,比河间府一半的管辖范围还要少一点,但是,登州府的赋税却是近乎于河间府的三倍。如果,折算成辖境的大小来算的话,那么,两者之间的倍数差竟高达五倍半了。不过,这两个州府分别属于不同的省份,仍然具有不可比性。
三、汉中府和临洮府。汉中府管辖两个州十四个县,临洮府仅管理两个州三个县,不到汉中府辖境的三分之一,但是,赋税却是汉中府的十六倍,如果,按照辖境来计算的话,那么,就至少高达五十一倍了。不过,虽然这两个州府都是属于同一个省份,但是,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一样,所以,这一说服力并不充足。
四、同是蜀国川北道的顺庆府和保宁府。虽然,这两个府的辖境相互毗邻,而且,范围都是两个州八个县,但是,顺庆府的赋税却是保宁府的三倍之余。可能造成这一差异的唯一理由就是两者不属于同一个州府吧。
五、在四川南充的一个县里,距离城池十里的地方是用“步”来丈量的,赋税就按照丈量结果进行征收,距离二十里的地方则用绳子来测量。
王士性认为,按照我们的生活常理是很难解释以上这五个例子的悬殊差异的,如果,非要解释的话,那么,应该是由于明朝建立之初,政府随意核定赋税制度却没有注意全国统一标准,而后,天下太平,百姓习惯了各地的赋税差异,所以,就慢慢演变成无法改变的事实了。
其实,王士性并没有把话说透彻,或者说,他隐瞒了一部分事实。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主要有两点原因:
首先,老百姓只能服从官府的赋税征收决定,他们不一定知道各地之间存在着赋税差异,就连地方官也不一定知道,除非是主要负责管理财政收支的中央户部官员。因为,统治者深谙保密国家机密的重要性,而这些数据就属于机密,只能在官方修改和编撰史册时公布。
就算是在当地,也要等到修编志书的时候才能够编入,而这一时间的跨度一般长达六十年或者更久。如果,中央政府每年或者定期公布全国各地的赋税制度的话,恐怕社会秩序将会受到影响,因为,没有人愿意缴纳比他人高出这么多倍的赋税。
其次,王士性在编写著述的时候,并没有把各地的全部收支作一个比对,比如说,除了正常的赋税制度外,还有什么其它的额外收支;各地是否按照朝廷规定的定额征收赋税,有没有一些折扣、补贴之类的特殊政策;赋税较高的地方有没有优惠政策,是否做到了财政的收支平衡。
因为,无论一个地方的百姓是贫穷还是富有,当赋税的负担超出他们的能力之外的话,那么,州府之间的表面平衡就会被打破,从而,整个王朝就有可能被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