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11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还不知道:古代成年礼到底是什么样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所谓“成年礼”,也叫“成丁礼”,就是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采取承认或认可所进行的民俗活动。这项人生礼俗可能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但就其本质而言,它是由生命胎动来到人世,再由婴孩牙牙学语到接受教育,在熟悉社会、吸收知识、接受训练等无数量变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的质的飞跃。为什么古代重视成年礼?因为社会的许多权利,必须由成年人才享有,例如家族中的议事权、社会事务的参与权,成年意味着一个人开始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纳税、服兵役,赠养父母等。古代社会的成年礼,男称“”冠礼”,女称“及笄”。另外,只有成人才可以结婚,因此,成年礼成为婚礼之前必须经过的程序。
古代成年礼有严格的仪式,身份阶层不同,仪程简繁有别。据《仪礼士冠礼》记载,秦汉以前,对士的冠礼仪式是非常讲究的。冠礼一般在宗庙里举行,由冠者的父亲或兄长主持。另有专门负责加冠的人,这加冠的人被称为“宾”。通常是父兄的僚友,事前须再三邀请,方答应而来。行冠礼时,宾”要给冠者戴三次帽子:第一次是一顶用黑麻布做成的,叫做“布冠”;第二次是一顶用几块白鹿布拼接成的,叫做皮弁”;第三次是一种用白葛布或者丝帛制成的平顶帽,颜色红中带黑,与雀头相似,故称作“爵弁”。
三顶帽意义各不相同。缁布冠表示冠者从此有治人的特权,皮弁表示从此有服兵役的义务,爵弁表示从此有参加祭祀活动的权利。“宾”加冠时要有一个助手,称作“赞”,大抵是负责接递帽子。宾一边加冠,一边还得念念有词,讲一些对冠者劝诚和祝福的话。三次加冠毕,主人要设宴招待宾、赞等人,叫做“礼宾”。接着冠者拜见母亲,再由宾为其起个“字”,然后依次拜见兄、弟赞,入室拜见姑姊。这以后,冠者换一身玄色衣帽,带着礼品去拜见国君、乡大夫、乡先生等。最后,主人向宾敬酒,赠送礼品,冠礼方才结束。
女子的成年礼叫”及笄礼“,一般要早于男子。《礼记·内则》曰:“女子十有五年而及笄。”《仪礼土昏礼》曰:“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旧时因此称女子十五岁为“及笄”。但古时重男轻女,男子成年所要获得的社会地位和履行的社会义务,女子一般不必承担,因之女子的成年礼更多的是指女子已具备了可以出嫁的资格,所以,“及笄”往往也指女子已到可以出嫁的年龄。
恐怕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后来一般在结婚前夕才为女子行笄礼。笄礼也有固定时间,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清明节......子女及笄者,多以是日上头。”女子的笄礼程序与冠礼大致相同,但规模要小些,主持人是女性家长,宾和赞亦由女性担任。笄,即簪子,加笄时,先把幼年时的“总角”发式改变一下,将头发拢到头上绾成一个髻。笄礼后即可嫁人,不称名而称字。
成年礼仪是人生礼仪中最为重要并且具有多重特性的礼仪,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在原始人或现代部落民族那里,成年礼仪是必不可少的,每当一个人长到其集团规定的成年年龄,人们就要为他举行隆重、庄严的成年礼。有的民族的成年礼还得经过一番肉体折磨的痛苦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绪反应,用以强化年轻人、施行仪式者以及周围助阵者之间的连带感,同时肉体的变化也使个人自觉地意识到社会地位的变化,认识到通过严格考验才到手的社会地位的重要。
成年礼在清末已基本式微,余绪仅在一些注重礼仪的士大夫家,时至今日汉族中已几乎找不到成年礼的历史遗迹,但在一些少数民族中还保留着这种习俗。永宁纳西族母系社会残余的成年礼,是给进入成年期的男子行穿裤子礼,女子行穿裙子礼,由亲友宾客观礼,承认他们进入成年,赋子他们结交异性朋友的权利,同时亦可公开参加各种青年社交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