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势力为什么要撤出嘉峪关原因是什么

日期:2023-11-11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打遍欧亚无敌手却死在征服中国的路上,明朝势力因何撤入嘉峪关。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十四世纪,朱元璋将蒙古人赶回老家,逐步掌控了长城沿线时,一位叫帖木儿的突厥化的蒙古军官在中亚崛起。为了适应中亚那个动荡的时代,帖木儿审时度势地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一方面不断向外扩张;另一方面又积极向明朝俯首称臣。

  在扑灭了波斯境内的反叛,击败了钦察汗脱脱迷失,抢劫了莫斯科之后,帖木儿竟有了吞并中国的想法。此时正是大明帝国结束靖难之役的第二年,如果不是帖木儿病死在东征的途中,从目前已知的文献中推断,仅凭明朝那些残破的力量,根本无力阻挡帖木儿的入侵,中国的宗教文化也必将迎来一场大灾难。

  帖木儿出身自巴鲁刺思部,这是一支与成吉思汗同宗的古老蒙古部族。蒙古征服花剌子模后,巴鲁刺思部被派往中亚镇守。帖木儿身份卑微,父亲虽然还享有“异密”的称号,但家道却早已中落到“畜从骑不足五人”的境地。

  不过出身的低下反而为帖木儿的一生增添了更多的传奇色彩,同时也让“权力对他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帖木儿在叔叔哈吉,内弟忽辛的帮助下,巧妙地利用了蒙古各部之间的矛盾与内讧,于1370年在中亚巴里黑自立为“埃米尔”。

  由于不是黄金家族的直系后裔,帖木儿迎娶了察哈台后王之女为妻,并对外宣称是成吉思汗和察哈台的继承人和继任者。帖木儿一生都未敢称汗,故在《明史》中始终以“驸马帖木儿”的身份出现。

  重现成吉思汗荣光,恢复蒙古帝国版图是每位蒙古统治者心中最大的梦想。帖木儿在位三十余年,每年夏天必外出征战,冬季返回首都过冬,打败了强大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东欧的金帐汗国、中亚的东察哈台汗国、北印度的德里苏丹等国家,建立了从德里到大马士革,从咸海到波斯湾的庞大帝国。

  帖木儿帝国与中国产生直接关系发生在明朝初年。为了彻底扫除遁往漠北的北元残余势力,朱元璋派蓝玉率十五万大军征讨。在捕鱼儿海,蓝玉不仅大败北元主力,还捕获了数百撒马尔罕商人。

  在审讯中,朱元璋得知一个重要情报,那就是中亚的霸主帖木儿与北元竟同出自蒙古帝国。漠北的北元势力与中亚的帖木儿联手是明朝最不愿面对的局面,因此朱元璋不仅立刻礼送撒马尔罕商人回国,还遣使通好,以求达到分化蒙古势力,消除西北边患的目的。

  此时的帖木儿也是疲于奔命,波斯的叛乱此起彼伏,北方金帐汗国对其虎视眈眈,西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如日中天,大有问鼎中亚之势。为了专事西征,同时也为保证对东方贸易的通畅,帖木儿果断向明朝称臣纳贡

  在帖木儿心中强邻就是敌国,与明朝交好不过是一时的权宜之计。他很早就有意识地搜集关于明朝的各种情报。在安卡拉战役击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后,帖木儿立刻调转枪头指向明朝。为此他专门储备了可供大军消耗七年的粮草,由于从河中到中国多为沙漠戈壁,他又为每位士兵准备了两头奶牛和十头奶羊。

  虽然帖木儿做了充分的准备,但因为是寒冬发兵,七旬高龄的帖木儿在东征途中病逝,而他一手创建的帝国立刻土崩瓦解,手握兵权的子孙们随之展开了殊死的搏斗。

  帖木儿的突然去世让大明帝国免于一场大战,从血战中胜出的帖木儿四子沙哈鲁依旧对征服中国充满渴望,他在写给明成祖朱棣的信中就说道:

  “望贵国亦崇奉谟罕默德先知教律,借增圣教之力量,以沟通‘暂今世界之帝国’与‘未来世界之帝国’”。

  游牧民族普遍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权力传承机制,帖木儿帝国无法避免地在内讧之中走向衰败,征服中国的幻想也最终化为泡影。可是帖木儿帝国利用宗教发动战争的做法却影响了西域诸多民族。在突厥化蒙古人的支持下,吐鲁番不断借宗教的力量向明朝发动进攻,导致明初在哈密等建立的“关西七卫”被迫撤入嘉峪关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