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11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还不知道:三年清知府真的能赚到十万雪花银吗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在古代当官有多爽?别的不说光一句俗语就能说明一切,正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清知府当然不是指在清朝当知府,而是指这人还不错,为官清正廉洁。但即使是一名清廉的知府当了三年都能通过合法渠道获得十万两白花花的银子,那些收受贿赂弄权舞弊的贪官不是捞的更多?
十万两纹银是什么概念?首先必须指出咱们现在对古人使用银子的观念是错误的,造成这一原因的主要问题就是现在的电视剧,任你是谁随手一掏就是五十两、一百两的纹银或银票,搞得大家以为一两银子其实很便宜。
其实古代百姓们压根就不用银子(因为用不起),市场上主要的流通货币是铜钱,百姓们日常生活开销主要是铜钱,你要买块猪肉扔块银子出来,杀猪的估计白眼一翻告诉你没法给你找。
既然银子如此贵重,那咱们来看看银子的购买力如何吧,根据《清会典》记载,康乾盛世期间大米每升是10文左右,折合成现在大概是0.75公斤,1两银子等于1000文,也就是说1两银子可以购买75公斤的大米。我再打开某宝搜索米价,大米的售价普遍在10公斤60元左右,也就是说购买75公斤左右的大米要花费450元左右(一两银子约等于现在的450元)。
有人说你这计算的有问题,毕竟米价是在不断波动,康乾盛世时期由于政治稳定所以米价低,如果米价高起来银子的购买力不就没这么强了么,那么咱们再看看动荡的光绪时期。根据统计光绪十五年顺天府、京师和宣化府等地区的粮价平均为一石粮食耗银一两四钱六分,一石折合成咱们现在的计量单位大概是156.4斤,换算一下的话光绪时期一两银子可以采购到100斤左右的粮食,其购买力也达到了300元,回头再看看清知府一年的收入最低也有一千万!
但咱们知道明清时期官员们的薪水在整个中华史上都低的可怜,一品官的俸银每年不过一百八十两,逐级递减之后到了知县每年的俸银就变成了四、五十两......四五十两够么?不够,甚至可以说远远不够。
首先衙门的书吏、衙役、师爷可都得县令自己掏钱去聘用,朝廷不管,再加上知县得有人伺候吧,你这一大家子丫鬟奴仆老婆子的日常饮食开销,同僚之间互相走动吃饭,逢年过节还得孝敬上司,这点钱真是不够塞牙缝,《大明全典》就记载“知县每月支俸3两,一家一日粗食安饱兼喂马匹,须银五六钱,一月俸不足五六日之费”,3两折合下来也就一千来块钱,难怪官员们会叫苦这点钱还不够老子撑一个礼拜的呢!
既然如此那咱们民间流传的这句话就很有问题了,什么十万雪花银,这么点工资三年下来要不就被饿死,即使侥幸命大也得饿成非洲难民!
好像明清时期真这么惨的好像就海瑞一个人(海瑞自己在家里种菜,老妈过生日买了一斤猪肉大伙都震惊了,海瑞竟然买了肉吃!当然于成龙也挺惨,外号叫于青菜)其他官员照样肉山酒海,夜夜笙歌,当然你可以说这些官员们贪赃枉法中饱私囊,但这打击面有点太广,总有大臣比较廉洁清正,那他们是怎么活下来甚至攒到十万两雪花银的呢?
这只说明一个问题,工资并不能代表官员们的全部收入。
首先官员们除了工资之外第一大收入来源就是火耗,什么叫火耗?其实就是征收钱粮时盘剥下来的财物。
咱们知道古代的百姓们要向国家缴纳税赋,这些赋税就是官员们下金蛋的母鸡。比如说你这年要缴纳五钱银子的赋税,你带着银子去,负责检查的官员看了看遗憾的告诉你这银子成色不好,抵不了五钱,于是你把五钱折合成粮食,他又说这粮食都是陈米,也抵不了,不管你怎么做,他总有充足的借口告诉你:这东西不行,我不能收!
这是要干嘛呢?要好处费呗!这个好处费就是火耗,也就是在官员们在征收银粮时,以弥补损耗为由在正额之外加征的部分。比如说你应当缴纳五钱银子,但由于成色不足,你“主动”地缴纳了七钱银子作为补充,官员们收了以后照样按五钱银子上报,那么剩下的这二钱银子就归了自己的腰包,一般来说二钱银子都算是良心价了,实际上明清火耗高到每两加征四至五钱!(也就是说你本来应当缴纳100元,现在要缴纳150元,50元归官员所有)粮一石加征二升到一斗几升,所以明清时期火耗成了公开的、大家心照不宣的收入来源,这时候就别提什么清正廉洁了,大家总都是要恰饭的嘛!所以您别看官员们俸禄低的发指,有了这火耗,年薪只有四十两得知县一年捞个几万两银子有点问题没有,但这不属于贪污啊,因为大家都在做,这也是整个朝廷(甚至包括皇帝)都默许的,皇帝都允许了怎么能算是贪污呢?我这是常规操作。
不过有人想改变这种现象,雍正初年朝廷实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公两项制度,也就是将所有税收归朝廷管理,就算是成色不够也直接归朝廷管,你就在边上看着吧。
不难想象这对官员们来说是怎样的晴天霹雳!雍正皇帝也知道官员们工资低,真要断了火耗大家真要集体上街要饭了,所以还设置了养廉银,“因官吏贪赃,时有所闻,特设此名,欲其顾名思义,勉为廉吏也”,“知大臣禄薄不足用,故定中外养廉银两,岁时赏上方珍物无算”。养廉银意思就是高薪养廉,只要这一年你老老实实当官,不贪污不受贿,那就给你发奖金。
您可别小看了这养廉银,雍正皇帝还是很大气的,养廉银的数目往往是俸禄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清全典事例》记载:总督的养廉银为13,000至20,000两(总督的工资大概是180两左右),巡抚养廉银为10,000至15,000两(巡抚工资大概在155两左右),布政使为5,000至9,000两,按察使为3,000至8,444两。就连普通的知县,一年的养廉银也有个一两千,这样折合下来实际上官员们的工资一年也有个几十万,这样算下来虽然没有了火耗这个大头,养廉银也能保证小日子过得挺滋润。
如果还有官员说养廉银不能解决官员的生计问题,别急,还有冰敬与炭敬。
什么叫冰敬、炭敬?其实就是同僚之间、下属和上司之间人情走往的东西,说的实在点就是送钱。咱们中国是个讲人情礼仪的国家,做啥事都得讲究留三分情面,学会看别人脸色,所以如果这人古板难以接近,或者凡事按制度走完全不看情面,咱们会评价他“不会做人”。普通人都这样,官员就更是如此了,只要踏入了官场,同僚、座师、上司等等关系网错综复杂,想要加官进爵或在上司面前博个好印象,那就得看你会不会做人了。
宋江为什么叫及时雨?就是因为人家送钱送的爽快啊,但对于帝国精英直接说送钱显得俗气,再说了送钱难道是想贿赂我!所以咱们中国人多有文化啊,送钱都送的诗情画意,不是直接送钱,我是来送我的一片真心!在天气炎热我给领导送冰(冰敬),天气寒冷我给领导送炭(炭敬),当然您不会真的因为官员们拉着一车冰送到上司那里去吧......
领导生日我送个小小的礼物,什么春节、清明、中秋元宵,只要是咱们中国传统的节日,我要到领导那里去祝贺,再送领导一个节日礼包,这都是下属们对上司炽热的关心啊!这种正常的人情往来你都要质疑,你会做人么!
所以您看看,这冰敬、炭敬、年敬、节敬、别敬、升官敬等等,大到总督巡抚,小到县令知府,只要你当了官就不怕没人上门,层层叠叠的红包收下来,这数目也不少了。至于这冰敬炭敬是不是压榨百姓得来,那我就管不着了,反正我又没做这种事儿,我能保证我个人是清廉正直的嘛!
而整个明清就海瑞一个人不会做人,他既不要火耗,更不收各种的冰敬炭敬,守着自己一千多块钱的工资,能过得不惨么......
所以说就算是所谓的清知府也很难逃脱这复杂的人际关系和险恶的官场规矩,你要是坚守自己的节操不搞这些歪门邪道,轻则受到同僚和上司的排挤(就你一个不会做人,不会做官,不孤立你孤立谁),严重点可能连命都保不住。可见在旧社会所谓的清官贪官其实都是一路货色,受苦的最终还是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