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背后的真相,依然有“卖田宅,鬻儿女”的现象

日期:2023-11-12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文景之治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文景之治,我们中学历史课本上都学习了解过。汉文帝、汉景帝时期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大力恢复经过战乱破坏的社会生产。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汉朝的物质基础亦大大增强,是封建时代的第一个盛世。盛世之下,似乎百姓应该是生活富足美满,安定幸福。但真相却并非如此,文景之治下的普通农民仍然非常贫困,并非安居乐业,仍然有“卖田宅,鬻儿女”的现象!

  文景之治

  晁错曾经在给汉文帝的《论贵粟疏》中,对于当时社会普通农民生活状态有过如下描述:现在农夫中的五口之家,家里需要服徭役的不少于二人,能够耕种的土地不超过百亩,百亩的收成,不超过百石。他们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还得砍柴,修理官府的房舍,服劳役;一年四季,没有一天休息;在私人方面,又要交际往来,吊唁死者,看望病人,抚养孤老,养育幼儿,一切费用都要从农业收入中开支。农民如此辛苦,还要遭受水旱灾害,官府又要急征暴敛,随时摊派。交赋税的时候,有粮食的人,半价贱卖后交完税;没有粮食的人,只好以加倍的利息借债纳税;于是就出现了卖田地房屋、卖妻子儿女来还债的事情。

  赋税

  汉武帝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曾说:“农民穿的是破烂衫,吃的是猪狗食。”当时的一些文字记载,也验证了董仲舒的话是确切无疑的。以西北地区为例,那里的农民,冬天没有衣服穿,整天卧在草窝里;必须出来见官时,只能忍着寒冷,披草而出。不要以为官员是给这些可怜的农民送温暖来的,他们是来要钱催税的。农民没有办法,就把妻子或自己卖掉,给人家去做奴隶。当时的街上就有若干木栏,破落的农民走进去,像牲畜一样出售自己。通过这些相关的历史记载可以看出,身处盛世之中的普通百姓、农民生活仍然是很贫困的,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封建社会“盛世”的表现是社会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比较繁荣。它的出现同样是以对农民的沉重剥削为前提的。这种“沉重”与前代的“苛捐杂税”、“横征暴敛”相比,确实减轻了,这就是“轻徭薄赋”。换言之,决不能把“文景之治”式的封建“盛世”理解为农民的“天堂”。这种“盛世”也很难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西汉实行编户制度,编户农民对封建国家承担四项负担:一是田租,即土地税;二是算赋和口赋,即人头税;三是徭役;四是兵役。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看,西汉国家对自耕农剥削较秦代有所减轻,但农民负担仍然很重。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除此之外,豪强地主和大商人对于农民的侵害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农民低价卖出谷物,甚至出卖土地,高价购买耕畜、农具和其他必须品,进出之间损失很大。到纳税季节,地主、商人乘农民之急,还将粟价压之又压,商人通过贱买贵卖,不劳自肥。西汉社会中“以末致财”的大商人千千万万,但须“用本守之”。经商致富的大商人需要掠夺土地,成为大地主,守住家业。所以大商人无不求田宅,凭借财富役使贫民。大商人兼并土地,加速了农民的破产流亡。用董仲舒的话总结就是“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一方面是骄奢淫逸,一方面是饥饿死亡,这就是西汉全盛时代的社会景象!

  辛勤耕作

  文景之治下的盛世,是统治集团的盛世,而非老百姓的盛世。黄老政治最大的缺点是使富者更富,贫者更贫;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尤其到了后来,人口渐繁,耕地渐少时,贵族和富农在政策的保护下,大量兼并自耕地,造成一个庞大的地主阶层。富人的田地一望无际,而穷人却连立锥之地都没有。从普通百姓的角度看,没有什么文景之治,尽管农民一年到头辛勤耕作,仍然不能免于饥寒困苦。如果遇到天灾或者豪强地主侵逼,只能卖儿鬻女,甚至背井离乡沦为流民,饥饿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