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司马光笔下这9个宦官的名声都不错

日期:2023-11-12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司马光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在古代,宦官(后来也称太监)做为一种为皇宫服务的职业人员,由于他们干涉朝政,向来是被人诟病的,他们中间许多奸佞之徒,都让人们痛恨。但也不能一概而论,事实上,历史上还是有不少称职的宦官,甚至优秀的宦官出现的。比如宋代司马光就十分推崇历史上的一些宦官。在其皇皇巨著《资治通鉴》中,他曾列举了九大优秀宦官,予以肯定,其中第8位宦官几乎挽救了岌岌可危的大唐,第9位更有雄心壮志,力图恢复大唐。他们都是可以流芳百世的宦官,欲知详情,本期分解。

  本来司马光在此也是批判历朝历代宦官误国的,他说“宦官用权,为国家患,其来久矣”,他们“视天子如委裘,陵宰相如奴虏”等,司马光也是痛恨那些为患朝廷的宦官的,不过他并没有把所有的宦官全部否定,相反他指出历朝历代中有九位宦官还是很优秀的,可以称为贤才,他说:

  如巷伯之疾恶,寺人披之事君,郑众之辞赏,吕强之直谏,曹日升之救患,马存亮之弭乱,杨复光之讨贼,严遵美之避权,张承业之竭忠,其中岂无贤才乎!

  咱们今天就分别来看看这九位宦官,他们有什么可称道的历史功绩。

  NO.1 巷伯

  其实巷伯,并非一个人的名字,而是一个官名,即宦官,这里特指一个叫孟子的人,这个孟子不是后来的“亚圣”孟子,他是周幽王时期一个有名的文人。他在朝为官,遭人奸人陷害,惨遭宫刑,做了宦官。他为自己的遭遇写过一首诗《巷伯》,被收录在《诗经·小雅》之中流传至今。孟子到底遭受了什么谗言才惨遭宫刑,史书留下的资料太少,无从知晓,只能推断孟子这个宦官是位正人君子,他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个惨遭宫刑的文人贤士。

  NO.2 寺人披

  寺人披又名勃鞮(音di),春秋时期晋国宦官。当时的宦官也叫寺人。寺人披在晋国后宫尽职尽责,他还能领兵打仗。此人因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而留名于世。在晋文公还是公子重耳的时候,因遭人诬陷逃难到蒲邑(今山西隰县)避难。公元前655年,其父晋献公认为公子重耳有谋反之意,于是就派宦官勃鞮带兵讨伐他。但勃鞮没有完成任务,重耳翻墙逃走了,勃鞮只他砍掉了他的衣袖。有种说法是,勃鞮不忍下手,只是劝重耳自杀,但重耳却逃跑了。

  数年之后,晋惠公(重耳的弟弟)继位后,又派勃鞮去杀重耳,但勃鞮又失手了。后来重耳即位后,即晋文公,却重用了勃鞮,所以有学者认为当时勃鞮两次追杀重耳失败,是故意放水。不管如何,晋文公两次从勃鞮手下逃生,才有了后来的春秋霸业,而且勃鞮也成了晋文公的重臣、能臣,留名于世。

  NO.3 郑众

  郑众,字季产,河南南阳郡犨县人,东汉宦官。郑众为人谨慎机敏且有心计。期初郑众在东宫侍奉太子刘炟。刘炟继位后授任郑众为小黄门,后升任中常侍,他对汉室一直和忠心。汉章帝刘炟暴病去世后,其子汉和帝刘肇继位。

  当时,因汉和帝才10岁,无力处理朝政,窦太后便乘机临朝称制,开始启用窦氏的亲戚干政。从此,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等人,把持朝政,嚣张跋扈。朝廷上上下下的官员,没有不依附他的,只有郑众一心向着皇室,不巴结奉承窦氏一族。汉和帝非常信任他。后来,窦宪兄弟图谋不轨时,郑众设计诛杀了他们。郑众建议汉和帝先下诏书,以召窦宪回京辅政为名,将其骗入京师,然后伺机掩杀。郑众因功升任大长秋。汉和帝论功赐赏,郑众丝毫不贪功,每每多有推辞,接受的赏赐很少。郑众以此很受后人称赞。

  NO.4 吕强

  吕强(?—184年),字汉盛,成皋(今荥阳)人。从他的名字看,就不是个寻常人物,不仅要“强”,而且要“盛”,还是要汉朝强盛。看来其志不小。他是东汉宦官,少时做小黄门,后迁中常侍。汉灵帝在位时,因器重他,封他为都乡侯,但他坚辞不就。吕强为人耿直,像一名谏官一样,经常对皇帝直言进谏。

  吕强身为宦官,但他却极力反对宦官干政。当时,东汉有几个宦官张让、赵忠、曹节等,他们权倾朝野,为祸朝廷。吕强经常劝皇帝要警惕宦官专权,他在奏疏中写道:高祖曾立下誓约,非功臣不能封侯,但曹节、张让等宦官却都被封为了列侯,这些人谗谄媚主,疾妒忠良,有赵高之祸,不得不防。针对宦官子弟多在各州郡为官,吕强建议汉灵帝罢除这些人,任用贤良为官。

  吕强还多次上书汉灵帝要广开言路,罢斥奸佞,任用忠臣良将,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负担等,可惜汉灵帝多不采纳。

  黄巾起义爆发后,吕强又多次上书,建言为受党锢之祸迫害的忠臣平反,诛杀各地贪官。可对于吕强的建议,汉灵帝仍不理睬。吕强的多次上书触动了张让、赵忠等宦官的利益,所以他们报复他,诬陷他贪污,结果吕强被汉灵帝拘捕,最终愤而自杀。吕强死后不久,东汉王朝便陷入内乱当中,而谋害吕强的宦官赵忠、张让等也被一代枭雄袁绍全部诛杀。

  NO.5 曹日升

  曹日升是安史之乱时期的一位宦官。756年五月,山南节度使鲁炅守卫南阳,面对安禄山叛军,鲁炅坚守了整整一年。后来城里粮尽,米每斗卖到五万文钱,一只老鼠都卖四百文钱,饿死的人一个接一个。眼看城池难以守住,此时唐肃宗李亨得知消息,派时任宣慰使的宦官曹日升来慰劳城中将士。当他率众前来时,却被叛军阻止难以进城。

  曹日升想一个人拼命冲进去。但负责保护他的襄阳太守魏仲犀不答应,说如果你被叛军抓住了,皇帝会追究我的责任的。此时恰遇颜真卿从河北来到,对众人说:“朝廷的使臣不怕死,想传达皇帝的命令,即使遭叛军抓获,只是丢失一名使者;如果他进城慰问将士成功,那么我军的军心将得到大大的鼓舞,此举功莫大焉!”

  颜真卿的话激励了大家,于是另一个宦官冯廷环也表示愿意带着两名骑兵相助,曹日升自己也有几名随从,于是凑成了十骑。曹日升带着这十人义无反顾地冲进包围圈。由于他们十分骁勇,把叛军镇住了,敌军竟不能阻拦。曹日升成功进入南阳城中。此时,城中的守军由于弹尽粮绝,差不多已经绝望,见到曹日升带来皇上的慰问,于是重拾信心,大家再次团结起来力战拒敌。

  随后曹日升又率领一千名士兵,骑马回到襄阳运来军粮,到南阳接济鲁炅的守城将士。有了粮食,鲁炅才又坚持了三个月。鲁炅遭叛军包围共一年,日夜作战,大大牵制了安史叛军,为唐军收复长安争取了时机。而且,当时叛军想扰乱江、汉一带,幸亏鲁炅守住要道,阻止了叛军,才使南方得以保全,保住了当时灾难深重唐朝的一个大后方。

  宦官曹日升虽然名不见经传,史书也没有对他单独立传,但他在国家危难之时所表现出的果敢和勇气,足以令他留名于世。

  NO.6 马存亮

  马存亮(774年—836),字季明。山西河中人。唐朝中后期贤宦。他历仕唐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六朝,以忠谨著称。

  唐宪宗时,马存亮任左神策中尉。他精明强干,裁选军属得当,有治军之才。当时禁军在籍军人计有十多万人,马存亮选用人才,使军中没有无用之人,部属中没有多余的官员。他为人正直,跟当时权倾朝野的大宦官王守澄等人经常据理力争,为稳定朝纲起到了一定作用。他一生的功绩主要有两项,一是在平定染署工匠张韶的事变中立下大功,二是为解救宰相宋申锡付出很大努力。

  在唐敬宗时,有个叫张韶的染署工匠,平时经常运输染材入宫,久而久之就和守卫们混得厮熟,后来他出入后宫卫士都不加盘问。一次他在占相师苏玄明的鼓动下发动了一次叛乱。

  824年四月十七日,张韶暗中纠结众工匠一百多人,把兵器藏在紫草车中,运入皇宫右银台门,准备发动变乱。当时,唐敬宗李湛正在清思殿打马球,闻讯大惊,在随从的劝说下,前往马存亮掌管的左神策军。马存亮连忙把敬宗背起来躲进左神策军中,并派五百骑兵前去迎接郭太皇太后和王太后。等两位太后来到时,贼人已经打开大门,攻进了清思殿。马存亮从容应对,他派左神策大将军康艺全、右神策大将军康志睦等率兵讨伐乱贼。日暮时分,神策军将张韶和苏玄明皆射杀。

  当时在叛军进宫时,由于事发突然,宦官由望仙门仓促出逃,朝廷内外都不知道敬宗哪去了。黎明时分,左、右神策军捉住所有的乱党,肃清内宫,敬宗乘车返回。群臣们人心惶惶,前往延英殿觐见皇帝的人不到十分之一二。因没有禁止叛军进宫而获罪的有数十人,按法当死。因马存亮的求情,敬宗仅对三十五人施以杖刑。马存亮在平定事变的过程中,功劳最高,但他却不愿意因此进一步获得权力,请求出任淮南监军使。

  在唐文宗时,皇帝曾与宰相宋申锡密议诛杀宦官,此事却被神策中尉王守澄及其党羽郑注得知。831年二月,郑注令人诬告宋申锡伙同文宗之弟、漳王李凑谋反。文宗信以为真,大怒,命王守澄派两百骑兵屠灭宋申锡全家。马存亮得知后觐见文宗,为宋申锡辩护。他虽然没有能力让宰相免罪,但宋申锡被免死,仅被贬官,并保全了一家免遭奸贼屠戮的厄运。马存亮因自己无法为宋申锡辩冤,即日请求致仕(即退休辞官)。他离开神策军时,众人都依依不舍,为之哭泣。

  马存亮在宦官当权的后宫,能以自己的力量同王守澄等奸贼相抗周旋,为稳定当时的朝中局势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NO.7 严遵美

  历史上对严尊美的记载极少,他是唐末宦官,曾任左军容使。他为人忠诚,常慨叹宦官横行、宰相失权。曾随唐昭宗到凤翔,后来请求辞官致仕,隐居青城山,长寿年八十余岁而终。《新唐书》对其评价:“唐世中人以忠谨称者,唯存亮、西门季玄、严遵美三人而已。”

  NO.8杨复光

  杨复光(843—884),唐末宦官。福建人,本姓乔,跟许多出身贫寒的宦官不同,他出生于权宦世家。此人自幼喜欢读书,胸有大志,为人慷慨有义节。他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宦官,多次担任藩镇监军。在岌岌可危的唐朝末年,他是英雄般的存在,几有再造大唐之功。

  杨复光一生最大的功绩是,做为领兵统帅镇压王仙芝、黄巢起义。他曾招降过王仙芝,差点成功。当时王仙芝已经动心,准备归降唐朝,派手下将领尚君长按约定来降,却被心胸狭窄而且想抢功的的唐将宋威诛杀,破坏了杨复光的计划,结果王仙芝重新领兵反叛。

  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后,唐朝忠武节度使周岌投降了起义军。在一个夜晚,杨复光只身到周岌的军营中,亲自劝说对方,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说服周岌再度归附唐朝。这还不算啥,黄巢的得力助手,大将朱温也是在杨复光的主导下归降唐朝的。882年,朱温驻军同州,对长安形成强大威胁,杨复光等攻打朱温失败,于是他派人潜入同州城,以高官厚禄为诱饵收买了朱温部将胡真、谢瞳,让二人极力劝朱温投降。最后,朱温投降唐朝,相当于黄巢失去了一条臂膀。

  接着,杨复光又设计向沙陀猛将李克用借兵。883年,李克用率大军会同杨复光、王重荣等,在粱田陂与农民大战,破敌数万人;继而李克用攻进长安,赶走黄巢,并一路追击歼灭之,最终挽救唐朝。总之,在攻灭王仙芝、黄巢起义军的战斗中,杨复光可谓立下赫赫战功,可以说是为大唐续命了数十年,几乎挽救了大唐。可惜杨复光41岁英年早逝(病逝),要不将为唐朝立下更多功勋。

  NO.9 张承业

  说来也巧,唐朝自中期之后,陷入宦官专权深渊,从而导致亡国,而唐朝最忠勇的几位宦官也恰好出现在唐朝中后期。除了上述的马存亮、严遵美、杨复光外,还有一位就是张承业了。张承业应该是对唐朝最忠心耿耿的宦官了。不过张承业做为一名宦官,他职业生涯的辉煌期,是在唐朝灭亡之后了,杨复光为了挽救大唐而战,而张承业则是为了恢复大唐而奋斗终生。

  张承业(846—922),本姓康,字继元,太原府交城(今山西省交城县)人。张承业自幼入宫,被内常侍张泰收为养子,改姓张。

  张承业因多次出使渭北,被任命为晋王李克用的监军。907年,朱温篡唐称帝,建立后梁。李克用仍沿用唐朝年号,以复兴唐朝为名与后梁相对抗,并重新任命张承业为河东监军。从此,张承业对李克用竭力效忠,以复兴唐朝为己任。908年,李克用病逝后,张承业成为托孤重臣,辅佐李克用之子李存勖,他一生为李氏父子奔走操劳、呕心沥血

  908年二月,李克用之弟李克宁阴谋作乱,欲投降后梁。在张承业的帮助下,李存勖设宴除掉了李克宁。自此李存勖对张承业十分器重且尊敬,称其为七哥。

  915年,李存勖进据河北。此后近十年,李存勖都在河北与梁军作战,将太原政事全部委托给张承业。张承业在太原征兵买马,支援前线,招抚流民进行农业生产,为李存勖在前线征战提供了强大的后勤保障。917年,李存勖拜张承业为开府仪同三司、左卫上将军、燕国公。张承业推辞不受,始终坚持自己是唐朝的河东监军使。

  921年,李存勖欲登基称帝。当时,张承业卧病在床,听闻后命人将他从晋阳抬到魏州(今河北魏县),他进谏道:“大王父子与朱梁血战三十年,本欲雪家国之仇,恢复唐之社稷。今元凶未灭,大王便要称帝,必令天下人失望也!”他意图让李存勖先灭梁,然后立唐室的后人为帝,恢复大唐;若唐室后继无人,那么再称帝不迟。

  当时李存勖称帝已经是箭在弦上,当然不予采纳。于是张承业仰天大哭曰:“诸侯们浴血奋战,本为恢复唐朝,今大王却自取帝位,误老奴也!”于是他愤而返回太原。从此一病不起,忧愤而死,终年七十七岁。

  张承业一生忠于唐朝,后辅佐李克用父子,与篡唐的朱梁王朝对抗数十年,始终以唐朝的官人自居,堪称古代最忠义的宦官。后世对之多有好评,比如欧阳修就对之赞曰:“独承业之论,伟然可爱。”

  以上九位宦官,堪称古代(宋朝以前)最优秀的宦官了,他们有的能对朝廷直言进谏,有的能嫉恶如仇,有的能只身退敌,有的能从容平叛。特别是第九位杨复光智勇双全,屡破强敌,几乎挽救了岌岌可危的大唐江山;第十位张承业胸有大志,忠心耿耿,竭尽一生力图恢复大唐,都是可以彪炳千秋的人。他们虽然身为宦官,但其历史功绩丝毫不逊于一位战功显赫的将军或大臣,无怪乎被司马光激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