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12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明朝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明朝末年,大明王朝呈现出了无可挽回的乱局。内有各地农民起义军层出不穷,外有后金虎视眈眈,对大明朝产生了极大地威胁。一帮大臣又忙于党争,互相扯皮不干事。就在这种乱局之中,就有人提出了一个四正六隅的方针,来打击农民起义军。实施这个方针以后,起初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可是之后却还是惨遭失败。这一整个过程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来给大家说道说道。
首先来给大家分析一下,实施这个措施的国内局势背景是怎么样的。
局势背景
最开始的时候,努尔哈赤在东北起兵,建立了后金以来。在这以后他多次领兵进入山海关以内骚扰明朝军民,带来了很恶劣的影响。公元1636年,这支在东北割据的地方政权在皇太极的带领下建立了清朝。凭借新兴政权强大的军事力量,他们实际上成为了明王朝最大的祸患。
皇太极也曾多次带人入关,四处抢劫。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力量再次壮大,甚至已经具备了推翻明朝的力量。
这个时候,明朝内部也遭遇着另外一个乱象——农民起义不断。
这些起义军中以李自成和张献忠最具有代表性,实力也最为强大。在他们的四处征讨下,大明朝乱成了一锅粥,很多地方都被他们占领。最令明朝皇帝气愤的是,他们在凤阳的祖坟都被农民起义军给烧了。
在清军和农民起义军的双重夹击之下,明朝显示出了一种大厦将倾的姿态,它急需要一个拯救者来把它拯救。但是明朝孱弱的国力和军事力量却不足以支撑它两线同时作战,只能一线主动出击,另外一线被动防守。怎么选择,成为了摆在明朝君臣面前最大的难题。
当崇祯十年,杨嗣昌被任命为兵部尚书以后,他得出了一个结论:清军虽强,但是却在边境之外。农民起义军却在国家的心脏位置,随时能威胁到统治。所以他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征讨方略:“必先安内,然后才能攘外”。
这个方略提出以后,得到了崇祯的首肯。从此明朝把军事重心暂时放在了内部的农民起义军身上。
四正六隅十面网
经过详细规划,杨嗣昌提出了一个军事计划:四正六隅十面网。
那么什么叫做四正六隅十面网呢?“四正”包括陕西、河南、湖广、江北等地区,在这些地方安排四位巡抚大臣,他们的任务是“分剿而专防”,统筹兼顾。
“六隅”包括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四川,同样派六位巡抚大臣,他们的任务是“分防而协剿”。
四正加上六隅以后,就成了四正六隅十面网。
之后熊文灿在杨嗣昌的推荐下担任兵部尚书,又任命了总督、总理,负责监视农民起义军的活动范围,然后联系各部,进行统一的指挥。
成效初显
这个计划实施以后,熊文灿在湖广地区,一边对张献忠等人进行安抚,一边命令洪承畴、孙传庭二人大力追击拦截陕西地区的农民起义军。
经过这种安排,农民起义军的支援能力相当于被明朝军队给牢牢控制住,他们的行动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崇祯十一年四月,熊文灿招抚张献忠成功。张献忠的投诚意味着四正六隅方针成效初显,明军终于可以稍微的缓口气了。
战略出现失误
由于明军把有限的兵力主要放在了关内,北方防线不可避免的就出现了疏漏。多尔衮就借着这个机会率军入关,在京畿、河北、山东等地进行了长达半年之久的烧杀抢夺。这让崇祯帝非常的气愤,自己的眼皮子下面出现了这种事,是他不能容忍的。
同时他认为内地已经取得了一些战略上的胜利,是时候把兵力派回来打击一下这些狂妄的家伙了。于是洪承畴和孙传庭二人就被授命阻截多尔衮。
这么一来虽然多尔衮的行动受阻,但是内地战场却因为主力部队的离开而出现了敌我力量对比不平衡的状态,十网也出现了漏洞。
最终功亏一篑
正所谓屋漏偏逢阴雨天,原来之前李自成的偃旗息鼓和张献忠的归降,都是为了迷惑明军,让他们做出错误的战略部署,然后再给予他们沉痛一击。
在洪承畴与孙传庭率兵北上之际,张献忠再次反水,李自成也率军进攻河南。农民起义军再次愈演愈烈。
张献忠反叛以后,熊文灿就成为了背锅侠,被恼怒的崇祯直接给杀掉。杨嗣昌再次代替熊文灿南下监军。
但是关外的局势也没有好到哪里,洪承畴被牵制在山海关,孙传庭也因为党争被下狱。只留下了杨嗣昌一个人在内地挣扎,最后他也因为巨大的压力畏罪自杀。
四正六隅十网方针宣告破裂,一切又好像回到了新的起点。在死了一些人以后,好像发生了什么变化,又好像什么都没变。
结语
其实如果崇祯能够坚持四正六隅的方针,肯定会取得进一步的成功。但是崇祯帝面对复杂的形势却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导致错误不断发生。最终也令几位将领苦心孤诣制定的方针宣告失败,把明朝拖入了更深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