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及第和同进士出身及进士出身有什么不同 他们的区别是什么

日期:2023-11-12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进士及第和同进士出身及进士出身有什么不同,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科举考试自隋朝开始,经过之后数个朝代的完善,可以说逐渐演变成了朝廷取士的重要途径!并且在唐朝武则天时期又增加了武举等项目,可以说一个国家所需的文武之才都可以通过科举来选拔!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基本已经非常成熟。举子们经过重重选拔,走进金銮殿,殿试之后,分别获得“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等功名,那么这些有什么区别呢?其实,不说不透啊!

  殿试

  众所周知,科举一般来说会取三甲。而且,一甲一般按照规定只有三人,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而且,这三人的功名就是“进士及第”,二甲和三甲取士人数不固定,分别是几十或是几百。后者分别被朝廷赐予“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初看“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都是进士,并没有太大区别,但是他们之间的区别却很大!

  状元

  首先就是殿试的排名。三者虽全部都是进士,都拥有做官的资格,但是“进士及第”因为是前三名,所以格外的受到皇帝的宠爱!二甲和三甲的第一名称为“传胪”,也是炙手可热,虽然后来只有二甲头名被称为“传胪”,但是头名总是显得那么的与众不同。所以,殿试的排名某种程度上也就决定了个人的身份和地位!

  状元牌匾

  其次就是遇缺先补的原则!实际上,科举考试虽然并不如现代的高考那么频繁,但是这种选拔人才的速度对于封建王朝来说,还是显得太快!因此就常常出现,虽然是堂堂的的两榜进士,却赋闲在家的现象。此时,“进士出身”的优势就凸显出来。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遇缺先补”,只要有空缺的职位,“进士出身”比“同进士出身”要有优势!

  七品县令

  有的小伙伴可能会问,“进士及第”高于“进士出身”,为什么不遇缺先补呢?其实,“进士及第”的三人,基本上考完试就直接做官了,一般都是翰林院编修等职位!虽然不是要职,但是规矩就是后来的大佬,不论是内阁大臣还是军机处大臣,基本都有翰林院编修的经历。所以这个职位的起点还是很高的!

  清朝的中枢

  最后就是各自的去处不一样!“进士及第”一般都是京官,属于中枢。“进士出身”如果有人在朝的话,还好,否则也只能够到地方去。至于末尾的“同进士出身”,一般只能够做个七品的县令!所以,在“逢进必考”的大背景下,想要出人头地,不仅要强,而且要最强,最好是更强!只有如此,才华才能够最大程度的施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