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秦国的名声是如何被败坏的 秦国都做了哪些背信行为

日期:2023-11-12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还不知道:秦国的名声是如何被败坏的呢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在秦国的背信行为中,最要命的是扣公子卬,扣楚怀王,扣平原君这三次。就事论事,信誉在战国时期绝对是一种镜花水月东西。单就外交诈术这方面,从来都是韩、魏玩得最奔放,要说耍二皮脸秦国给韩魏提鞋都不配,至于齐、楚玩的水平也不比秦国差——比如张仪戏楚事件,其实是楚怀王和张仪对着骗,秦国是为了争取时间收拾好赵国,楚国是暗中保持和齐国的隐形联盟,然后收国内的亲秦派好全力备战。不过,秦国这三次扣人绝对已经是突破底线了,最终秦国为之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扣公子卬的那一次,直接引起了齐、楚两强的警惕——当时秦国的实力远不及齐、楚——魏惠王的合纵计划因此能提前实施。扣楚怀王那次,信誉透支的尤其严重,其后魏冉对魏国拉拢的难度增大,更让后来的五国灭赵的计划难以实施。

  最终,正式上线的是燕、赵、魏主谋的灭齐计划,魏冉以只能陶邑为替代方案,勉强达成了对魏国的东西夹击。至于扣平原君那次,可能是当时最大的一次外交失误。之后,秦国对韩、对赵的巨大胜利都未能吸引任何一个诸侯国愿同秦国共同瓜分,在魏、楚的阴谋下,秦军一泻千里。从上述历史事件我们可以看到,战国时期的外交诈术是非常常见的,只要你别做得太过,其实大家都是互相欺诈,然后彼此彼此。至于连横,是什么呢?其实本质就是一种相互的外交欺诈。张仪时期,连横就是联合韩魏攻击列国:从秦国的角度上讲,韩魏本身是秦国东进的最大对手,而连横不仅可以瓦解合纵,还可以配合韩魏削弱他们的潜在同盟对象;从韩魏的角度上讲,可以借着秦国的实力驱逐齐、楚在东方的挤压,然后在合适的时候背叛秦国就可以了。

  所谓“外连横而斗诸侯”其实只是一种修辞。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下,韩魏实为真正的纵与横的发动机,齐、楚、秦、赵只是他们利用的工具,由此方能在天下中央坚持一个世纪之久。直至邯郸之战后,赵、韩被击垮,秦、魏、楚成为仅存的“战国”,局势才真正形成了“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的明朗态势。然而,赵孝成王后期赵国的恢复再度影响了均势,魏国虚妄的霸权随之被打破。再后来赵悼襄王掉入连横的陷阱,纵方已被彻底压制。等到了魏安釐王和信陵君集中逝世的时候,魏国彻底崩盘。偏巧……在楚考烈王死后,楚国的局势还动荡不安。此时纵方大势已去,秦始皇的间谍网成为绞死列国的最后绞索。在最后的一刻,魏景王和楚幽王还在尝试用外交诈术把战火引向韩国和齐国……至此,武安君与昌平君已无力回天。

  春秋时期,名声比较差的是楚国,秦国还是个小萌新。而到了战国时期,秦国的笑容开始渐渐猥琐。本文将分别以春秋和战国时期的秦国与楚国进行对比分析。楚人原是火正祝融的后裔,武王伐纣时期,楚人首领鬻熊是出过力的,但楚人始终被周王室当做蛮夷来看待。但楚国不管这些,灭了其他小国以后直接吞并设立为县。这种行为在中原各国看来是很可耻的,完全违背了礼法,既然你不遵行礼法,那么你就是蛮夷。于是有了齐桓公、晋文公时期对楚国的讨伐。直到楚庄王开始,楚国开始了中原化的进程,在借鉴周礼的基础上制定了楚国的典章制度,楚国在中原各国眼中的形象从此有所改善,于是楚庄王被尊为霸主。

  商鞅变法在军事方面实施奖励军功的“二十级爵”制度,斩首一人,爵升一级。这在秦国士兵眼中,是个发家致富的好途径。赌一赌,家里请保姆,拼一拼,脖前带黄金。于是在秦国士兵眼中,每一个敌方士兵都是自己成功之路上的垫脚石,每一个敌方士兵都长得像方孔钱,越看越喜欢。至此,秦国真正把“虎狼之师”的名号坐实了。尤其是秦昭襄王时期,白起在长平之战坑杀40万已经投降的赵国士卒。这一系列残暴的作为,都使得秦国在诸侯中的名声越来越差,诸侯对秦国既憎恶又害怕。即便秦国最终用暴力统一了各国,严刑峻法横征暴敛最终导致秦的统一不过是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