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15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孙策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1,铜镜
给我拿镜子来,我要看看这些贼子把我伤成什么样子了?
孙策冲着大乔道。
大乔小心翼翼的给他拿来铜镜,道:
伯符,还是别照了吧?
孙策道:照。
大乔把铜镜放到孙策脸前,孙策看了一眼铜镜,愤怒的大吼:
老东西,为何你整天跟着我……
2,孙策被刺杀
孙策喜欢打猎,来到丹徒以后,孙策带了一帮人,进山打猎,他的马是万里挑一的良品,叫做幻影,比起他手下扈从的劣马来,孙策的马就很见优势了。
他骑马在山间飞奔,跑起来如一道幻影,有时候追个兔子小鹿等动物,马蹄跳刨号,撒个欢,一个冲刺就拦到那些动物前面,搞得那些小动物很郁闷,暗想:这马为啥比我还快?
我是谁?
我在哪儿?
孙策一骑绝尘,把扈从远远地甩在了身后。这时候,有三个人埋伏了很久了,他们悄悄的向孙策靠近。
这三个人跟了孙策三年了,这一次他们终于看到自己接近成功的绝佳机会。
这三人是原来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
孙策占领江南之地后,许贡被迫四处流离,向朝廷上书说,孙策是江东的项羽,请求朝廷趁他羽翼未丰时早点派兵绞杀。
《三国演义》上称孙策为小霸王,就是源自许贡的这封奏折,不过许贡可不是在夸孙策,而是想搞垮他,许贡说:
孙策骁雄,与项籍相似,宜加贵宠,召还京邑。若被诏不得不还,若放于外必作患。
书信被孙策截获,他假意邀请许贡来商量事情,然后让武士绞杀了他。
许贡被杀,手下人星散,但是有三个门客却立志要为许贡报仇。
此后,三门客跟着孙策辗转各地,寻找报仇的机会。
这一次,孙策落单,这真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三门客果断靠近孙策,想以多胜少。
孙策也很机警,一箭射死了一人,另外两个门客张弓搭箭和孙策互射,其中一人射中了孙策的脸颊。
孙策的扈从这时候匆匆赶来,杀死了另外两名门客,救走孙策。
军医给孙策伤口上药,告诉他,一百天内伤口不崩裂,就能好。
当夜,孙策要照镜子。
他是个爱美的人,《三国志》上记载孙策长得好看啊,美姿颜,是个颜控,他和年轻帅气的周瑜能成为朋友,一个原因大约也是因为周瑜长得也好看吧,《三国志》上说周瑜有姿貌。
陈寿惜字如金,能花笔墨写人长得好看,大约这人长得真的好看。
孙策此时也正是年轻爱美的岁数,被刺那年孙策二十六岁,已经打下了江东的大片土地,后来吴国的基本盘,已经形成。
大乔拿来铜镜,孙策想在镜中看看箭是否损了自己的容颜,但是铜镜中却出现一个老人。
这老人拄着一根精美的拐杖,冲着他冷冷的微笑。
这个老人孙策认识,叫于吉,刚被他杀了。
3,杀于吉,不吉
于吉是道家的代表人物。
他去东吴比孙策要早,在东吴建精舍设施符水,治病救人威望很高。
有一次孙策约江东士绅和文武大臣在城楼上观山景,于吉来晚了。
孙策正在城楼观山景,忽听得城下乱纷纷,有人喊了一声:于神仙来了。
城楼上的文武大臣走了三分之二,都纷纷去城下接于吉,完全忘了主公孙策还站在城楼上。
孙策是个好面子的人,见状大怒,命人把于吉绑起来,杀了。
有人劝他,于吉威望太大,杀之恐不吉。
孙策不听,他的理由很充分:
此子妖妄,能幻惑众心,远使诸将不复相顾君臣之礼,尽委策下楼拜之,不可不除也。
孙策新到吴地,于吉的威望比他还要大,手下的人听于吉的不听孙策的,这队伍还怎么带?
这是孙策杀于吉的原因。
《搜神记》中记载的于吉之死,更玄幻。
孙策见于吉很受欢迎,就想杀他,群臣求情,这时吴地大旱,孙策想了一条计策,招于吉到自己的战船上道:我本来要杀你,但是群臣求情,我给你指一条生路,如今天下大旱,你如果能求来雨,我就饶了你。
于吉道:喏。
是夜,船行江中,忽然晴空生黑云,电闪雷鸣暴雨如注,一夜之间吴地旱情顿解。
于吉的粉丝们很高兴,第二天,他们聚集在岸边等待于吉的归来。结果他们等来了于吉的尸体。
原来在下雨的时候,孙策已经命人绞杀了于吉。
于吉死后,孙策出现了幻觉,经常看见于吉在自己身边出现,拄着他那根精致的拐杖,冲他冷笑。
活着的于吉,孙策有办法,死了的于吉,孙策一点办法都没有。
这次受伤后,孙策想照镜子,但是在铜镜中,他又看到于吉了,孙策大怒,伤口崩裂当夜就去世了。
这件事被裴松之记载在《三国志》的注上。
故事的原始出处是《搜神记》。
孙策之死和吕蒙之死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国演义》中,吕蒙白衣渡江取了荆州,关羽父子走麦城被杀,关羽死后找吕蒙总觉的关羽在自己头顶上晃悠,高喊:吕蒙小儿还我命来。后来在孙权大宴文武时,关羽忽然附身吕蒙,指着孙权大骂,在众人愕然时,吕蒙忽然口吐鲜血而亡。
历史上吕蒙在收复荆州后当年就去世了,这大约是罗贯中编这个故事原因吧,反正病死和被关老爷附身报仇都是死吗。
临死为故事添点光彩,不也挺好吗?
孙策和于吉与吕蒙关羽的故事相似,建安五年于吉被杀,同年,孙策遇刺身亡,太巧合了,这中间留足了故事的空间。
4,继承人
孙策死前,把江东之主的位置传给孙权,告诉他:开疆拓土你不如我,但是,守成你比我强。
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孙策为啥把自己辛苦打下来的江山传给弟弟孙权,而不给自己儿子孙绍呢?
很简单的一个原因,孙策死时26岁,古人早婚,他儿子此时最大也不过十二三岁,而孙绍实际年龄要小的多。
孙策在江东打下大大的江山,然而只是打下,江山还不稳定。
东吴之外,曹操刘表等各镇诸侯虎视眈眈的盯着东吴这块肥肉,如果幼子冲龄即位,主弱臣疑上下必然无法一心,内外皆不稳的情况下孙家的江山能否一直姓孙都不太好说。
东吴内忧外患,严酷的环境不允许让幼主慢慢长大。
所以必须传给一个能主事的人。
孙策虽然重伤,思路却很清楚,他说:
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
孙策死这年孙权18,已经成年,孙策安排心腹张昭周瑜等人辅佐孙权,让他守住孙家江山应该问题不大。
而且跟随孙策创业的黄盖程普等人曾是孙策和孙权他老爹孙坚的铁杆手下,这些人是孙策定鼎东吴的基石,他们效忠孙策,也必然会拥护孙权,毕竟有孙家才会有他们家族的富贵,所以孙权上位能最大限度平衡各方。
吴主之位传给孙权,是保住孙家的最佳方案。
如果把霸主之位传给自己的幼子,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保不住,孙家就会覆灭,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自己家人也危险了,大乔大约真的要去铜雀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