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16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太康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司马迁记载“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的名号,以“夏后”为首,因此建立夏朝后就以部落名为国号。可以说,夏朝是在原始社会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
从远古时期的社会发展来看,启与其父亲大禹的生活水平,简直有着天壤之别。大禹为了治理洪灾半生奔波于前线,过得是十分清苦的日子,但是,他的儿子启则迥然不同。
根据记载,在启统治的时代,青铜冶炼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夏朝时期青铜器数量暴涨,启不但可以享受美酒佳肴,还能享受到音乐舞蹈。由于,此时的古中国已向封建迈进,所以,启所能享受到的待遇已远非大禹可比,启整日观赏的歌舞已不再是原始部落时期众人围坐在篝火旁观赏的歌舞,而是专门有舞者为其表演。
启的儿子太康正是生长在这样一个非常奢侈的环境之中,不过,太康与启虽为父子,但是,两人的生活亦不相同。太康的人生经历比启平稳得多,他无需像父亲一样,为了天子之位与其他部落首领争得你死我活。在太康降生的那一刻,天子的命运就已降临在他的头上。因此,太康自幼过着锦衣玉食的奢靡生活,直到他的命运发生转折。
一个人若享受得太多,势必会对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生长在温室中的娇嫩花朵,一旦离开了温暖环境的庇护,来到严酷的野外,很难抵抗现实的打击。启的构想很美好,父亲将位子传给他,他再传给自己的儿子太康。帝位父子相传,大夏王朝世袭罔替,大禹子孙世代相承。可惜的是,启的想法与秦始皇别无二致,大夏王朝的命运也险些如秦朝一般,在传承到第二代时就夭折了。
毕竟,夏朝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实行世袭制的封建王朝,所以,不论从政治还是制度上都存在一定缺陷,稳定性严重不足。虽然,启杀伐果决,在其有生之年能够以雷霆手段震慑所有觊觎帝位的不安分子。但是,启终究有过世的一天,一旦他归西,其他人自然会脱离其掌控。更可怕的是,启的儿子太康是自幼生活在温室中的花朵,从未体验过逆境。
太康不像他的祖父大禹,在父亲暴卒后子承父业替杀父仇人卖力治水;也不像他的父亲启,在继承帝位的过程中经历过数次恶战。所以,太康理所当然地缺乏一种叫“危机意识”的素质,这也注定了太康的失势。根据史料的记载,太康“盘于游田,不恤民事”。笔者认为,这段史料年代久远,真实性有待考量。
根据成王败寇的原则,这极有可能是胜利者或后世的农业社会强行给太康安插的罪名。毕竟,在太康生存的年代,社会生产主要以游猎为主,农业生产发展进程较慢,“盘于游田”未尝不是一种对民情的体恤。不过,太康能力有限心机城府太浅,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身为一国天子,太康被几名属下骗离了都城,渡过洛水在远离自己臣民的地方游猎,落入了敌人的圈套。
太康渡河的消息传回都城后,一个早有预谋的部落首领,有穷第一任后(当时统治者在位称后,去世称王),也就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后羿,其祖先是尧射师,世代以此为业。他立即率领有穷氏的人马冲入都城,鸠占鹊巢。随后,后羿的士兵隔绝了洛水,彻底切断了太康返回都城的道路。自此,太康游离在外,在被流放的困苦中度过了一生。
那么,为什么我国历史上首个封建王朝,竟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就易主了呢?
除了后世大儒们强行赋予太康的“失德理论”之外,笔者认为,这其中还存在其他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部落首领对夏启时代高压政策的反弹。
实际上,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在许多划时代产物诞生之际,根本不可能令所有人信服。常言道“存在即合理”,夏启的封建政策之所以出台,完全是因为社会发展到某个关键节点,大势所趋。但是相对的,一些旧制的保留同样说明此时的社会发展无法让新生事物完全取代旧制。就算旧制是落后的,但它要面对的绝非“一刀切”,而是被时代逐步淘汰,退出历史舞台。
综上所述,太康失国,实际上就是夏启制度不完善的结果。这与史料中记载的,太康人品不端毫无关联。
太康流落他乡后,受困于一座小城,身边仅有一批死忠于大夏王朝的部下向其效忠。太康在困顿中活过了人生的最后十年郁郁而终,葬于太康墓。太康病逝之后,后羿拥立太康的四弟中康即位称后(傀儡)。自此,这座小城被后人称作“太康”,也就是现今的河南省太康县。
七年后,中康病逝后羿又拥立中康的儿子相即位称后(傀儡),当然,后羿仍然是夏的实质统治者;一年后,后羿觉得自己的统治地位稳固决心取代夏,有穷迁都斟鄩;相被后羿流亡(夏后在相领导下成为流亡政权)史称:“太康失国”或“后羿代夏”。